任人 發表於 2021-9-1 21:56:00

讀論語

夫子短短幾句,總讓人覺得意義悠長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9-1 22:07:16

〈公冶長〉: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子張問曰:「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,無喜色;三已之,無慍色。舊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。何如?」子曰:「忠矣。」曰:「仁矣乎?」曰:「未知,焉得仁?」
「崔子弒齊君,陳文子有馬十乘,棄而違之。至於他邦,則曰:『猶吾大夫崔子也。』違之。之一邦,則又曰:『猶吾大夫崔子也。』違之。何如?」子曰:「清矣。」曰:「仁矣乎?」曰:「未知。焉得仁?」

子張問:「子文三次做宰相時,沒感到高興;三次被罷免時,沒感到委屈。卸任前,總是認真地辦理交接事宜,怎樣?」孔子說:「算忠心了。」問:「算仁嗎?」答:「不知道,哪來仁?」又問:「崔子殺了齊莊公,陳文子拋棄家產跑了。到了另一國,他說:『這裏的大夫同崔子一樣。』又跑了。再到一國,再說:『他們同崔子一樣。』再跑了。怎樣?」孔子說:「算清白了。」問:「算仁嗎?」答:「不知道,哪來仁?」

陳文子見到一國之主無德,跑到另一國,此處國主無德,再跑。
什麼是清?我想清就是看不得濁,對清有要求,並嘗試保存自身的清白。
伯夷叔齊不食周栗,去到首陽山,也算是守其清?

這時看到屈原的《漁父》:「
屈原既放,游於江潭,行吟澤畔,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漁父見而問之曰:“子非三閭大夫與!何故至於斯?”屈原曰:“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漁父曰:“聖人不凝滯於物,而能與世推移。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?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?何故深思高舉,自令放為?”屈原曰:“吾聞之,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;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寧赴湘流,葬於江魚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!”漁父莞爾而笑,鼓枻而去,乃歌曰: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遂去,不復與言。」

漁父聽了,微微一笑,搖起船槳動身離去。唱道:「滄浪之水清又清啊,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;滄浪之水濁又濁啊,可以用來洗我的腳。」便遠去了,不再同屈原說話。

想起莊子談無用之用,清呀,濁呀,有用,無用,還是看我們怎樣看,怎樣用。
至於陳文子清則清矣,仁?孔夫子心中眼的仁是什麼?

任人 發表於 2021-9-1 22:09:51

仲弓問仁。子曰:「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」仲弓曰:「雍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」
       
仲弓問仁。孔子說:「出門時要象會見貴賓一樣莊重,建工程時要象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。自己不願做的,不要強加於人。同事中相處融洽,親屬中和睦友愛。」仲弓說:「我雖不才,願照此辦理。」

任人 發表於 2021-9-1 22:11:58

子夏曰:「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」

子夏說:「廣泛學習並且不停地朝著目標前進,認真地提出問題並且聯係實際去思考,仁就在其中了。」

任人 發表於 2021-9-13 09:50:54

子於是日哭,則不歌。

悲者秋之為氣,是日行秋令,不宜更行春令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9-13 09:53:12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4-25 18:35 編輯

子食於有喪者之側,未嘗飽也。

俗云飽暖思欲,尊重他人悲故,不願生出樂欲,亦免露逸態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1-30 10:23:46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-30 12:06 編輯

子曰:「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。」

孔子說:「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。」

孔子有時說話很直而近人,我也沒看見過這樣的人。




孟子告子下
任人曰:「以禮食,則飢而死;不以禮食,則得食,必以禮乎?親迎,則不得妻;不親迎,則得妻,必親迎乎!」
屋廬子不能對,明日之鄒以告孟子。孟子曰:「於答是也何有?不揣其本而齊其末,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。金重於羽者,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?取食之重者,與禮之輕者而比之,奚翅食重?取色之重者,與禮之輕者而比之,奚翅色重?⋯⋯」


古代新郎親迎新婦,自諸侯至于老百姓都如此。真的有人會寧願守禮親迎而不得妻?這應該是有不當預設XD

任人 發表於 2023-1-30 11:05:21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-30 11:09 編輯

健身忍著不看手機新聞趣聞。結果找起論語孟子來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1-30 11:44:11

子罕:       
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
孔子杜絕四種弊病:不主觀臆斷,不絕對肯定,不固執己見,不唯我獨尊。」

按:就算到了今天,自己的言行依然會有臆測,固執,自我中心的表現。比如在看一些新聞,會有直接的反應,固執之中可能帶點生氣、不滿。
喜怒哀樂的中節難以衡量,太小心也失於自然。
於己而言,大概在發表言論時,偶爾留意自己說多了,帶有偏見,下次留意一下,偶爾不出聲,聽聽別人說。也留意自己的結論中有多少水分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1-30 14:22:07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-30 14:52 編輯

子罕:      
子曰:「麻冕,禮也;今也純,儉。吾從眾。拜下,禮也;今拜乎上,泰也。雖違眾,吾從下。」

孔子說:「用麻布做禮帽,是以前的規定;現在都用絲綢,比較節約,我隨大衆。在堂下拜見君主,是以前的規定;現在都堂上拜,沒有禮貌。雖然違反大衆,我還是贊同在堂下拜。」


隱約記得看英文節目,有一位漢學家覺得孔子相信那幾百條禮,有助維繫社會的和諧。當時不以為然。現在會留意日常生活,有些那禮,或者說習慣,做了會更好。比如開飯前,開始有意說一聲「吃飯了」。回到家說一聲「我回來了」。落樓見到看更,會說聲「早晨」,他幫我開門,說聲「唔該」。有時候讓座給別人,覺得有餘力可做。
去到日本旅遊,也在留意對方有什麼禮、或習慣傳統做的較好。吃大阪燒時,日本人說「我開動了/恭敬登受」,意思包括我會拿你的生命作為食用(I have your life for food),這可以提醒我們別吃餘,因為對於生命的尊重。這些禮能潤身,能提醒自己。
至於將軍府邸的會客室裡,將軍的天花板比客人的要高,現代應該不會在意了。但茶室主人的天花板比客人更低,以示主人要謙虛,在那時代又顯得不平凡。


曾經很天真覺得,有時看到別人不開心,笑一笑能改變一下對方。正常人的反應大概是:你在幸災樂禍?我受苦有什麼好笑?
現在覺得如果自己心境開朗,臉部肌肉鬆弛,也自然容易點笑,能否感染到別人,笑容施?隨便了。




頁: [1] 2 3 4
查看完整版本: 讀論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