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人 發表於 2022-2-8 23:46:04

錢穆有一句一直不懂,他說經義衰落,則方術興起。

之前不明白,現在想通了,看看新年伊始,我們電視台最喜歡談的是什麼?如何為自己招來好運。

孔子說:「人而不仁,如禮何?」又說「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,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。」
如果行為不仁,想着要擺個陣法,上個頭炷香,就能祈求一年好運。即使招來了運氣,恐怕也留不住。
即使為一國之首,祭祀之禮能至厚,周公尚且告誡成王「不可以不敬德」,以免失去天命。這是因為留住運氣的必要條件不足祭祀,不是獻禮,不是陣法,而是仁心。
禮之本如是,更況乎術。

經義隱,方術興,這是一個陰陽消息,歷史潮流的徵兆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2-8-10 22:57:51

任人 發表於 2022-2-3 12:46
此書對我最大之啟發,亦在宋儒的兩種表現。其一,是范仲淹、王安石變法失敗後,宋儒明白到要改革現實,更重 ...

「范王二人政治重於教育,而二程橫渠以來,則教育重過政治,走上講學的路。
為什麼要這樣?這是歸納范王變法失敗所遇到的阻力與困難,從而看到,相比起論治道,首要任務在啟迪人心,開尊德樂道之誠。
在我看來,即是比起革新政治,不如先選擇講學,疏通心性。
若以蘇湖講學的教法分類,有經義和治事兩項,治事包括治民、講武、堰水、曆算等,都是治理國家的要務,而經義則是講明六經。
為什麼疏通心性重於治事?因為要先使社會人心轉向,種一誠心種子,欲改變時艱,先從改易風俗入手,則人心漸善,而希冀以此聚善類,蓄勢。用呂東萊的話,即是「善類既多,氣燄必大,薰蒸上騰,亦自有轉移之理。」

對於香港,甚至整個中國的格局,中醫學的格局,我的想法是:
1. 中國上下千年累積的文明,必有其陽氣,當有此陽氣升發之時。
2. 此陽氣自心而發,所以比起其他外在的條件,更着重首要疏通心性。
3. 由此復卦陽氣遞增,自下而上,自內而外,自知致行,陽氣日蒸,陰漸消退。
4. 我對於這股至大至剛的陽氣的信任,接近於神秘樂觀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2-12-28 23:09:44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12-29 15:23 編輯

任人 發表於 2022-2-5 23:47
曾、左、胡、李號稱同治中興功臣,然此等人物,僅能平亂,卻不能致治。
一因清政府種族觀念太深,不能推誠 ...
「釀亂之源,依然存在。只為社會元氣大損,一時再鼓不起亂來。急病不死,變成慢病。而其病已成絕症,不可救藥。」

有了行醫經驗再看這句,問我能否分辨中醫之絕症?

任人 發表於 2023-1-17 09:32:18

見人引述《近思錄‧卷十》:伊川每見人論前輩之短,則曰:「汝輩且取他長處。」

醫亦如是,宜見各派之長處。不過治法用藥,若有差誤,真的會傷人性命,又不得不論其短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2-1 16:40:03

宋哲宗折枝,伊川勤勿伐生氣,而哲宗棄枝而走,溫公厭之。

或許可參考陽明所說:「悉其忠愛,致其婉曲,使彼聞之而可從,繹之而可改,有所感而無所怒,乃為善耳。」亦如朋友說,對不同人用不同方法,要婉曲以勤,未可「發其愧恥憤恨之心」。

聽友人說,戰國策有個故事,國君打勝仗後,與臣子開心飲宴,席中問可喜,有一位老臣出來說,論國力我們勝於某國?論財富我們勝於某國?幾個比較,原來也沒太多值得慶祝?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直面之告。齊威王廣求諫言是少有,另人敬佩其胸襟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6-7 23:49:17

浩然正氣。
頁: 2 3 4 5 6 7 8 9 10 11 [12]
查看完整版本: 讀國史大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