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人 發表於 2021-10-22 14:34:38

漢有兩派,一派為齊學,恢奇怪誕,一派為魯學,平實訓詁。
如董仲舒屬齊學一派,其學想必與內經關係甚深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10-22 21:28:23

查一查今文與古文經學:

今古文經學之爭的思想意義及歷史定位:就今古文之爭的意義而言,政治上的意義是,因官學而有的政治利益集團間的鬥爭;文化上的意義是,開創帝國氣象的政治與神學結合的知識活動,與迴歸先秦的義理與考據結合的知識活動之競技;理論上的意義是,漢代新起之天人感應災變的宇宙論,與樸實的先秦人倫進路之世界觀的交戰。就今古文學風在思想史上的定位而言,在作為政治意識型態學而建構的解經體系意義上,兩者對於兩漢時政皆有實際的影響力量,而其個別學術力量的起落則與官方的抑抬有互動的關係;在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環節的意義上,古文經學派對於保存先秦典籍的文字訓詁工作有重要貢獻,而今文經學派則側重地發揮了儒學與政治活動結合的義理詮釋工作;在作為哲學思想的創造面意義來看,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學在哲學觀念的創造上的成就都不大,相較於漢初黃老、道教哲學、淮南子、抱朴子等,整體地説皆有遜色,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結合天道神學與陰陽五行説,及易學官學結合了兩漢的天文氣象學知識才頗有理論上的創造力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10-23 11:13:30

讀此書的根本目的,是為了疏理對於國家、民族應有的態度,思考應該以何種態度,人生觀來面對當前的混亂,期盼在這混水中,雖不能摸出條魚,也不覺自己能改變世事大局,只是心裡求得一個明白。馮友蘭談覺解,大概也是如此。

無論是明哲保身,潛龍勿用,還是受之以遯,都是一條路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10-25 12:50:13

一個國家,內部自身存在帀種極相違異的社會情態,無有不致大亂者.

這句話,是寫在東漢時,東西出現了經濟文化的差異, 並引鄭太說董卓: 山東承平日久,民不習戰; 關西頃遭羌寇, 婦女皆能挾弓而鬭. 天下所畏,無若并, 涼之人.

最後是董卓領著涼州丘東到洛陽.

個人覺得, 現代社會的包容能力比以往強, 而邊境與國家中心的民風不同似是常見之事. 關鍵可能還在, 那種分裂是否在那個時代為之太過.
在看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 時, 印像中書裡提及 他們很重視 社會的高低層能同時坐在同一個運動場裡, 一起欣賞一場賽事. 這種共同經歷, 或許也是大家屬於同一社群的.

古代王宮與政府,平民的距離越來越遠, 似乎也是同一個問題.

任人 發表於 2021-11-12 11:24:24

坤文言:
天地閉,賢人隱。《易》曰「括囊、无咎无譽」,蓋言謹也。

原來處於不好的時候,應該做的事情,早已明暸

任人 發表於 2021-12-25 10:09:30

有時喜歡看錢穆談一國的元氣,清濁,這應該是現代史學所缺乏,即是基於陰陽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12-25 10:14:28

當國家的問題未得以處理,財政、人心、軍政都充斥各種毛病,外患未平,臣子卻在根據古禮說要去封禪郊祀,這確是有問題的。

《 白虎通義 》説:「王者受命,易姓而起,必升封泰山。何?教告之義也。始受命之時,改制應天,天下太平,物成封禪,以告太平也。」《五經通義 》曰:「天命以為王,使理羣生,告太平於天,報羣神之功。」

如果天下未太平,民情未治,還有空閑去泰山告天?民氣得治,天何不知。只怕禮是後繪,錦上添花,而病疾者宜先速求藥餌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12-25 10:21:17

在北魏均田制,錢氏有一言: 「此制用意並不在求田畝之絕對均給,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,貧者亦有一最低之水準。」

人不能無勞逸之分,不能無積累之厚薄,但求不過限度矣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12-25 10:31:46

周武帝的保定二年詔:「樹之元首,君臨海內,本乎宣明教化,亭毒黔黎;豈惟尊貴其身,侈富其位?是以唐堯疏葛之衣,麤糲之食,尚臨汾陽而永歎,登姑射而興想。況無聖人之德,而嗜慾過之,何以克厭眾心,處於尊位?朕甚恧焉。」

亭毒,化育。
恧,慚愧意。

錢氏謂「此等皆辭旨深醇,不媿兩漢。」
君主是一國之首,責任本在宣明教化,豈是自以為尊貴而侈奢於世。君王自省之心可見於此。
本欲多言,現在卻又覺得不必多言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12-25 10:32:24

內經有宣明五氣論,其「宣明」之意,想來亦甚大焉。
頁: 1 [2] 3 4 5 6 7 8 9 10 11
查看完整版本: 讀國史大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