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人 發表於 2021-8-25 09:47:02

話又說回來,有段時間,自己透過說話來學習表達釐清自己的思考,這多少會造成少聽多說的表現。如何才是對?透過說話來組織自己的思想,應該也是可行的方法,大概在作出評價時要有所留意。另外,也要學習鬆弛,說多了就聽聽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8-25 09:49:30

哀公問曰:「何為則民服?」孔子對曰:「舉直錯諸枉,則民服;舉枉錯諸直,則民不服。」
哀公問:「怎樣使人心服?」孔子說:「以正壓邪,則人心服;以邪壓正,則人心不服。」

不少人都覺得現在是舉枉錯諸直,那大概要釐清什麼是枉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8-28 14:39:23

方證給我的感覺,就像小說描寫的劍宗,將招式練熟,用出來就收效。辨到方證的眼目,配上純熟相應的方藥,就能直中病機,調整病人身體的陰陽狀態。

氣宗比較像隨着病人來開方,症狀上未必會形成方證那種「對子」的感覺,但亦能觸及病機來開方治病。

方證也不僅是看一二症狀來出劍,背後是按着三陰三陽病來按圖索驥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8-28 21:52:58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3-18 10:41 編輯

太極之義易傳的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」,始於莊子的「在太極之先不為高」。
讀黃帝內經,其實太極早傳於黃帝之學,剖於陰陽應象大論,後儒者重發其義,又當見於周子之太極圖說。
黃帝內經諸篇,有幾篇特稱為「大論」,詳述天地陰陽。

「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」此陰陽開辟天地之義,陽積於上開天,陰積於下辟地,是謂天地上下分立。

「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」,陰極陽生,陽極陰生,即是老子謂「反者道之動」。黃帝首言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」,以此。

「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」,寒熱先於清濁,而寒生濁,熱升清。

「清氣在下,則生飱泄」,積陰在下,稱之為地,地下寒極生熱,熱氣生清,此地之清氣當還之於上,即後句「地氣上為雲」。若清氣不能上而積於下,在人則為飱泄下行,清反自陰竅而去。

「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」在上熱極生寒,寒氣生濁,濁氣在上,自當下行,所以下句有一「故」字,即天氣下為雨。若上濁不下行,苟有所積,則濁犯清竅,在人身上部濁氣盛,則為䐜脹。

「故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」,熱氣在上生清,天得清氣,故曰清陽為天。寒氣生濁,地得濁氣,故曰濁陰為地。

「地氣上為雲,天氣下為雨。」地寒生清氣而上升為雲。天熱生濁氣下降為雨。

「雨出地氣,雲出天氣。」即是天氣化雨下降歸於地氣。地氣上升為雲歸為天氣。天地氣交而變化,陰陽沖和絪縕生物。
濁氣何以上升?清氣為何下行?「寒極生熱」,「熱氣生清」,地中濁陰極中當有清陽,引濁氣上升。此「變化之父母」,坎離變化之機。乾坤言天地之體,言變化之先,故首以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太極不能不變,乾坤生六子,以坎離為主,道其天地升降變化之機。

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,人身之清陽上行,出於上竅。人身之濁陰下行,見於下竅,即是二便,童子尿便有鹹寒滋陰之義。即經義「陰味出下竅」,「味厚者為陰」。癃閉便秘濁陰不出,亦是陰失陰位,「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」。

「陽氣出上竅」,故呼吸聲氣,皆發生於頭部諸竅,化氣而無形。若見陰陽逆作,清涕出於鼻,嘔吐逆於口,水液滲出於耳目,皆是有形之陰出上竅見症。此皆「賢人上配天以養頭」

「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藏」,腠理者人身之表,謹按「陰靜陽躁」清陽外透而發於腠理。陰靜則濁陰走五藏而收藏,猶以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

「清陽實四支,濁陰歸六府」,人進食飲入胃,「陰成形」,終歸於六府。清陽實四肢,人之行動賴於手足,必為清陽所實。

------------
考洞天奧旨序,醫原人身一小天地論,無不透出內經奧旨:「人身一小天地也!」此天心正氣見於歷朝也。周敦頤太極圖說,旨歸一也。
而景岳及諸大家,當深明此理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8-29 20:35:11

《春秋繁露・如天之行》:「陰陽之氣,在上天,亦在人。在人者為好惡喜怒,在天者為暖清寒暑。」
「人有喜怒哀樂,猶天之有春夏秋冬也。喜怒哀樂之至其時而欲發也,若春夏秋冬之至其時而欲出也,皆天氣之然也。其宜直行而無鬱滯,一也。」
〈陰陽義〉「天亦有喜怒之氣、哀樂之心,與人相副。以類合之,天人一也。」
即《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天有四時五行,以生長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。人有五藏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。」

〈天地之行〉「一國之君,其猶一體之心也。隱居深宮,若心之藏於胸;至貴無與敵,若心之神無與雙也。高清明而下重濁,若身之貴目而賤足也;任群臣無所親,若四肢之各有職也;內有四輔,若心之有肝肺脾腎也;外有百官,若心之有形體孔竅也;親聖近賢,若神明皆聚於心也;上下相承順,若肢體相為使也;布恩施惠,若元氣之流皮毛腠理也;百姓皆得其所,若血氣和平,形體無所苦也;」


〈循天之道〉:「宮者,中央之音也;甘者,中央之味也;四尺者,中央之制也。是故三王之禮,味皆尚甘,聲皆尚和。處其身所以常自漸於天地之道,其道同類,一氣之辨也。」
〈五行之義〉:「甘者,五味之本也;土者,五行之主也。」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,肉生肺,脾主口。其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體為肉,在藏為脾,在色為黃,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,在變動為噦,在竅為口,在味為甘,在志為思。」

任人 發表於 2021-8-29 20:37:03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1-8-29 20:52 編輯

看到這篇,總有一種感動,激動,董子知道也。

〈人副天數〉:

「天德施,地德化,人德義。天氣上,地氣下,人氣在其間。春生夏長,百物以同;秋殺冬收,百物以藏。故莫精於氣,莫富於地,莫神於天。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,莫貴於人。人受命乎天也,故超然有以倚。物疾莫能為仁義,唯人獨能為仁義;物疾莫能偶天地,唯人獨能偶天地。人有三百六十節,偶天之數也;形體骨肉,偶地之厚也。上有耳目聰明,日月之象也;體有空穹進脈,川谷之象也;心有哀樂喜怒,神氣之類也。觀人之禮一,何高物之甚,而類於天也。物旁折取天之陰陽以生活耳,而人乃爛然有文理。是故凡物之形,莫不伏從旁折天地而行,人獨題直立端尚,正正當之。是故所取天地少者,旁折之;所取天地多者,正當之。此見人之絕於物而參天地。是故人之身,首而員,象天容也;發,象星辰也;耳目戾戾,象日月也;鼻口呼吸,象風氣也;胸中達知,象神明也,腹胞實虛,象百物也。百物者最近地,故要以下,地也。天地之象,以要為帶。頸以上者,精神尊嚴,明天類之狀也;頸而下者,豐厚卑辱,土壤之比也。足布而方,地形之象也。是故禮,帶置紳必直其頸,以別心也。帶而上者盡為陽,帶而下者盡為陰,陽,天氣也;陰,地氣也。故陰陽之動,使人足病,喉起,則地氣痹起,則地氣上為雲雨,而象亦應之也。天地之符,陰陽之副,常設於身,身猶天也,數與之相參,故命與之相連也。天以終歲之數,成人之身,故小節三百六十六,副日數也;大節十二分,副月數也;內有五藏,副五行數也;外有四肢,副四時數也;乍視乍瞑,副晝夜也;乍剛乍柔,副冬夏也;乍哀乍樂,副陰陽也;心有計慮,副度數也;行有倫理,副天地也。此皆暗膚著身,與人俱生,比而偶之合。於其可數也,副數;不可數者,副類。皆當同而副天,一也。是故陳其有形以著其無形者,拘其可數以著其不可數者。」
《靈樞邪客》:「

黃帝問於伯高曰: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?伯高答曰:天圓地方,人頭圓足方以應之。天有日月,人有兩目;地有九州,人有九竅;天有風雨,人有喜怒;天有雷電,人有聲音;天有四時,人有四肢;天有五音,人有五藏;天有六律,人有六府;天有冬夏,人有寒熱;天有十曰,人有手十指;辰有十二,人有足十指,莖垂以應之,女子不足二節,以抱人形;天有陰陽,人有夫妻;歲有三百六十五日,人有三百六十節;地有高山,人有肩膝;地有深谷,人有腋膕;地有十二經水,人有十二經脈;地有泉脈,人有衛氣;地有草蓂,人有毫毛;天有晝夜,人有臥起;天有列星,人有牙齒;地有小山,人有小節;地有山石,人有高骨;地有林木,人有募筋;地有聚邑,人有膕肉;歲有十二月,人有十二節;地有四時不生草,人有無子。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。」


任人 發表於 2021-8-29 20:37:45

《同類相動》:「天將陰雨,人之病故為之先動,是陰相應而起也。天將欲陰雨,又使人欲睡臥者,陰氣也。有憂亦使人臥者,是陰相求也。」

人病風濕而先知者,此也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8-29 20:39:13

〈同類相動〉:「天有陰陽,人亦有陰陽。天地之陰氣起,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,人之陰氣起,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,其道一也。」

任人 發表於 2021-8-29 22:03:51

〈天地之行〉「一國之君,其猶一體之心也。隱居深宮,若心之藏於胸;至貴無與敵,若心之神無與雙也。高清明而下重濁,若身之貴目而賤足也;任群臣無所親,若四肢之各有職也;內有四輔,若心之有肝肺脾腎也;外有百官,若心之有形體孔竅也;親聖近賢,若神明皆聚於心也;上下相承順,若肢體相為使也;布恩施惠,若元氣之流皮毛腠理也;百姓皆得其所,若血氣和平,形體無所苦也;」

《靈蘭秘典》: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」
當中「元氣之流皮毛腠理」,是否即董子理解「清陽發腠理」?金匱之「腠者,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」?

文中又論及一身之高下清濁貴賤,實是佩服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1-9-18 17:31:10

查「一元復始,萬象更新」之典故。原出於公羊傳。

《公羊傳·隱公元年》:「元者何?君之始年也。春者何?歲之始也。 」

始年,歲始。

再查查「一」,按說文解字
(一)惟初大極,道立於一,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(漢書曰:元元本本。數始於一。)凡一之屬皆从一。
頁: 1 2 3 4 [5] 6 7 8 9 10 11 12 13 14
查看完整版本: 一息尚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