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ingBeing

標題: 讀論語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1-9-1 21:56
標題: 讀論語
夫子短短幾句,總讓人覺得意義悠長。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1-9-1 22:07
〈公冶長〉: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子張問曰:「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,無喜色;三已之,無慍色。舊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。何如?」子曰:「忠矣。」曰:「仁矣乎?」曰:「未知,焉得仁?」
「崔子弒齊君,陳文子有馬十乘,棄而違之。至於他邦,則曰:『猶吾大夫崔子也。』違之。之一邦,則又曰:『猶吾大夫崔子也。』違之。何如?」子曰:「清矣。」曰:「仁矣乎?」曰:「未知。焉得仁?」

子張問:「子文三次做宰相時,沒感到高興;三次被罷免時,沒感到委屈。卸任前,總是認真地辦理交接事宜,怎樣?」孔子說:「算忠心了。」問:「算仁嗎?」答:「不知道,哪來仁?」又問:「崔子殺了齊莊公,陳文子拋棄家產跑了。到了另一國,他說:『這裏的大夫同崔子一樣。』又跑了。再到一國,再說:『他們同崔子一樣。』再跑了。怎樣?」孔子說:「算清白了。」問:「算仁嗎?」答:「不知道,哪來仁?」

陳文子見到一國之主無德,跑到另一國,此處國主無德,再跑。
什麼是清?我想清就是看不得濁,對清有要求,並嘗試保存自身的清白。
伯夷叔齊不食周栗,去到首陽山,也算是守其清?

這時看到屈原的《漁父》:「
屈原既放,游於江潭,行吟澤畔,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漁父見而問之曰:“子非三閭大夫與!何故至於斯?”屈原曰:“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漁父曰:“聖人不凝滯於物,而能與世推移。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?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?何故深思高舉,自令放為?”屈原曰:“吾聞之,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;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寧赴湘流,葬於江魚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!”漁父莞爾而笑,鼓枻而去,乃歌曰: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遂去,不復與言。」

漁父聽了,微微一笑,搖起船槳動身離去。唱道:「滄浪之水清又清啊,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;滄浪之水濁又濁啊,可以用來洗我的腳。」便遠去了,不再同屈原說話。

想起莊子談無用之用,清呀,濁呀,有用,無用,還是看我們怎樣看,怎樣用。
至於陳文子清則清矣,仁?孔夫子心中眼的仁是什麼?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1-9-1 22:09
仲弓問仁。子曰:「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」仲弓曰:「雍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」
       
仲弓問仁。孔子說:「出門時要象會見貴賓一樣莊重,建工程時要象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。自己不願做的,不要強加於人。同事中相處融洽,親屬中和睦友愛。」仲弓說:「我雖不才,願照此辦理。」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1-9-1 22:11
子夏曰:「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」

子夏說:「廣泛學習並且不停地朝著目標前進,認真地提出問題並且聯係實際去思考,仁就在其中了。」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1-9-13 09:50
子於是日哭,則不歌。

悲者秋之為氣,是日行秋令,不宜更行春令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1-9-13 09:53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4-25 18:35 編輯

子食於有喪者之側,未嘗飽也。

俗云飽暖思欲,尊重他人悲故,不願生出樂欲,亦免露逸態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1-30 10:23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-30 12:06 編輯

子曰:「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。」

孔子說:「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。」

孔子有時說話很直而近人,我也沒看見過這樣的人。




孟子告子下
任人曰:「以禮食,則飢而死;不以禮食,則得食,必以禮乎?親迎,則不得妻;不親迎,則得妻,必親迎乎!」
屋廬子不能對,明日之鄒以告孟子。孟子曰:「於答是也何有?不揣其本而齊其末,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。金重於羽者,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?取食之重者,與禮之輕者而比之,奚翅食重?取色之重者,與禮之輕者而比之,奚翅色重?⋯⋯」


古代新郎親迎新婦,自諸侯至于老百姓都如此。真的有人會寧願守禮親迎而不得妻?這應該是有不當預設XD
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1-30 11:05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-30 11:09 編輯

健身忍著不看手機新聞趣聞。結果找起論語孟子來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1-30 11:44
子罕:       
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
孔子杜絕四種弊病:不主觀臆斷,不絕對肯定,不固執己見,不唯我獨尊。」

按:就算到了今天,自己的言行依然會有臆測,固執,自我中心的表現。比如在看一些新聞,會有直接的反應,固執之中可能帶點生氣、不滿。
喜怒哀樂的中節難以衡量,太小心也失於自然。
於己而言,大概在發表言論時,偶爾留意自己說多了,帶有偏見,下次留意一下,偶爾不出聲,聽聽別人說。也留意自己的結論中有多少水分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1-30 14:22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-30 14:52 編輯

子罕:        
子曰:「麻冕,禮也;今也純,儉。吾從眾。拜下,禮也;今拜乎上,泰也。雖違眾,吾從下。」

孔子說:「用麻布做禮帽,是以前的規定;現在都用絲綢,比較節約,我隨大衆。在堂下拜見君主,是以前的規定;現在都堂上拜,沒有禮貌。雖然違反大衆,我還是贊同在堂下拜。」


隱約記得看英文節目,有一位漢學家覺得孔子相信那幾百條禮,有助維繫社會的和諧。當時不以為然。現在會留意日常生活,有些那禮,或者說習慣,做了會更好。比如開飯前,開始有意說一聲「吃飯了」。回到家說一聲「我回來了」。落樓見到看更,會說聲「早晨」,他幫我開門,說聲「唔該」。有時候讓座給別人,覺得有餘力可做。
去到日本旅遊,也在留意對方有什麼禮、或習慣傳統做的較好。吃大阪燒時,日本人說「我開動了/恭敬登受」,意思包括我會拿你的生命作為食用(I have your life for food),這可以提醒我們別吃餘,因為對於生命的尊重。這些禮能潤身,能提醒自己。
至於將軍府邸的會客室裡,將軍的天花板比客人的要高,現代應該不會在意了。但茶室主人的天花板比客人更低,以示主人要謙虛,在那時代又顯得不平凡。


曾經很天真覺得,有時看到別人不開心,笑一笑能改變一下對方。正常人的反應大概是:你在幸災樂禍?我受苦有什麼好笑?
現在覺得如果自己心境開朗,臉部肌肉鬆弛,也自然容易點笑,能否感染到別人,笑容施?隨便了。



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1-30 14:57
子罕:       
子貢曰:「有美玉於斯,韞匵而藏諸?求善賈而沽諸?」子曰:「沽之哉!沽之哉!我待賈者也。」

子貢說:「假如這有塊美玉,是用櫃子藏起來呢?還是賣給識貨的人呢?」孔子說:「賣出去!賣出去!我等著識貨的人。」


曾想過賣琥珀蜜蠟,有好東西,應該賣給合適的人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2-7 09:17
子曰:「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?改之為貴。巽與之言,能無說乎?繹之為貴。說而不繹,從而不改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」

孔子說:「合情合理的規勸,能不聽從嗎?改正了錯誤才是可貴;恭維贊揚的話語,能不令人高興嗎?分析了原因才是可貴。衹高興而不分析、衹聽從而不改正的人,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。」

原來孔子也有沒辦法的時候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2-7 09:35
「唐棣之華,偏其反而。豈不爾思?室是遠而。」子曰:「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?」

有一首詩這樣說:「唐棣開花,翩翩搖擺,我能不思念嗎?衹是離得太遠了。」孔子說:「不是真的思念,如果真的思念,再遠又有什麽關繫?」

孔子對於作詩人的心思也有深入理解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2-9 11:19
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
曾子說:「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:工作是否敬業?交友是否守信?知識是否用於實踐?」

傳不習乎?傳習錄的命名大概沿此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2-9 11:22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2-9 11:27 編輯

子曰: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!」
孔子說:「花言巧語、滿臉堆笑的人,很少有仁愛之心。」

有時看新聞小道,說喜劇家易患憂鬱,是否因為仁心出了問題。不是說他們沒同情心,而是有些地方有些問題。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。常笑理應心氣有餘,裡面卻是心氣虛的悲。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2-9 11:53
曾子曰:「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
曾子說:「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:工作是否敬業?交友是否守信?知識是否用於實踐?」

大概中四看到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很自然記下來,但後面的謀而忠,交而信,傳而習,這些簡單條目卻沒記著,寫上一個帖也沒留意到。這些也很重要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2-9 11:58
有子曰:「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鮮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」
有子說:「孝敬父母、尊敬師長,卻好犯上的人,少極了;不好犯上,卻好作亂的人,絕對沒有。做人首先要從根本上做起,有了根本,就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。

跟人談孝,好像有點困難,大概自己先試試改善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7-28 22:53
子貢曰:「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聞也;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。」

但明明繫辭傳有言天道?後來再想,夫子在繫辭傳這些道理後,終究講的還是仁,還是立足於人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7-31 20:11
子張問曰:「令尹子文,三仕為令尹,無喜色;三已之,無慍色。舊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,何如?」子曰:「忠矣!」曰:「仁矣乎?」曰:「未知,焉得仁?」
    崔子弒齊君,陳文子有馬十乘,棄而違之。至於他邦,則曰:「猶吾大夫崔子也!」違之。之一邦,則又曰:「猶吾大夫崔子也!」違之。何如?子曰:「清矣!」曰:「仁矣乎?」曰:「未知,焉得仁!」


崔杼殺了國君,陳文子恥與其同事而出走他邦。到了另一邦,和崔杼差不多,再離開。孔子說這是清。
有人釋作清廉自潔,確實喜清而厭污。
今人移民也有如是?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8-4 10:24
子曰:「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有鄙夫問於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兩端而竭焉。」

看到這句會想,這是一種思考的方法。像在餐廳看到菜單,不知道吃什麼?先叩其兩端,一陰一陽,那些喜歡的(陽),那些厭惡的(陰),也有一些中性的,撥去不想吃的(陰),喜歡的有沒有忍不住要吃的,差不多就能下單了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8-8 10:23
子路說:「我願意將自己貴重的車子、馬匹、衣服、輕軟的皮衣,和朋友一起使用,即使壞掉了,一點也不會感到遺憾。」

有這樣的朋友挺帥氣。



子路曰:「願車、馬、衣、輕裘,與朋友共,敝之而無憾。」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8-12 15:38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8-13 12:39 編輯

公冶長
子曰:「孰謂微生高直?或乞醯焉,乞諸其鄰而與之。」

孔子說:「誰說微生直爽?有人向他要醋,他家沒有時,卻到鄰居家要來給人。」

直應該是人的生活,乃至生命中很重要的元素, 這也是一個文化中應該有的品質, 因為直能導向真誠.
現在的中洲有缺乏真誠的現象,比起報導災情隱隱縮縮,亂用舊時傳媒圖片,以舊亂今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9-12 10:44
子曰:「賢哉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回也!」
       
孔子說:「顏回真賢德!一籃飯,一瓢水,在陋巷,人人都愁悶,他卻樂在其中。顏回真賢德!

按: 回也不改其樂,賢哉回也。其實孔子很豁達從容,對於顏回如此也欣賞其樂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9-12 10:58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9-12 11:15 編輯

雍也:

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。閔子騫曰:「善為我辭焉。如有復我者,則吾必在汶上矣。」

季氏請閔子騫當費市市長。閔子騫說:「請替我婉言謝絕了吧!如果再有人請我,我就逃到外國去。」

按: 朱子注曰:「在聖人則不然者,蓋居亂邦、見惡人,在聖人則可;自聖人以下,剛則必取禍,柔則必取辱。」這點值得留意,入亂邦,文化環境惡劣,惡人亦多,容易衝撞。如果剛強容易取禍,即使柔軟也會受辱,入之而可很不容易。相對也能看到里仁為美,擇處仁的重要。
子曰:「里仁為美。擇不處仁,焉得知?」
孔子說:「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,是最好不過的事。選住址不顧環境,哪算聰明?」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9-12 13:32
好像有時在衝突矛盾下, 更容易見到一個人的本性, 擅長與不擅長處, 如何應對等等. 難怪孔子說人焉廋哉。

為政:
子曰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」
孔子說:「分析其動機,觀察其行動,瞭解其態度;人藏哪去?人藏哪去?」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9-12 19:11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2-12 12:00 編輯

有時候要找找其他介紹背景, 更容易明白. 季氏等三家把持了魯國的政權,僭越禮制。而季氏家的費宰,也有樣學樣,屢屢發生背叛季氏的亂事。上行下效,可能季氏僭越,在下的人也被這種貪心耳濡目染了。又可以說,既然在上也如此, 那我也可以如此吧?

////

   季康子想請閔子騫擔任費邑的長官。閔子騫向指派前來的介紹人說:「請妥善的為我辭去這項職務吧!假如再為此事來找我,那我一定離開魯國,到汶水北邊的齊國去了! 」
    「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」,上一章是季康子請問孔子的三位弟子,本章雖然只提到「季氏」,那應該就是季康子了。因為《論語》編纂時,常常同類的就會編在一起。閔子騫,姓閔,名損,字子騫。少孔子十五歲,是魯國人。孝行感人,是孔門德行科的大弟子。「費宰」,「費」是魯國國君僖公時,賞賜給季氏的采邑。「宰」,家臣的長官。季氏等三家把持了魯國的政權,僭越禮制。而季氏家的費宰,也有樣學樣,屢屢發生背叛季氏的亂事。費邑的錢財及權力受到了威脅,所以季康子想請有德行、有才幹的閔子騫擔任費宰。
    「善為我辭焉」,這是閔子騫對前來的介紹人說的,要他善巧方便向季氏辭謝費宰的職務。反觀我們自身,假使替公家辦事,遇到安分守規矩的長官,雖然薪水少,仍然可以做下去。假使長官貪贓舞弊,他必定找部屬配合犯法,這時就要趕快辭職。否則東窗事發,被處罰判刑,就是人生最大的恥辱。如果這種恥辱都不以為然,就如同禽獸一般,失去為人的資格了!

http://www.minlun.org.tw/old/422/t422/t422-8-3.htm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9-26 15:37
   子曰:「不有祝鮀之佞,而有宋朝之美,難乎免於今之世矣!」

娛樂圈的主持,電台主持,不就講求有敏捷的口才和俊美的外貌?


引  論語簡說:

   孔子說:「沒有祝駝的口才,以及宋朝的美貌,很難立足於世!」
  「不有祝鮀之佞」,「祝」是宗廟的官職,祭祀時負責唱誦祈禱的贊詞。「鮀」人名,字子魚,有口才,受寵於國君衛靈公,喜好阿諛巴結,是衛國的大夫。「佞」說話敏捷,對答如流。
    在魯定公四年,周天子派了劉文公會合天下諸侯。當時,衛國大夫子行敬子向衛靈公稟告:「會盟這種大事,想要得到合宜的結果,是很難的。會中往往有爭執和怨言,更是難以處理,必須派祝鮀隨從,憑藉他的口才協助才恰當。」於是,衛靈公就命令祝鮀一起同行。因為會盟要排定各國的次序,私下得知蔡國排在衛國之前,理由是蔡國的始祖蔡叔,是衛國始祖康叔的哥哥。為了爭取衛國居先,祝鮀細數周朝開國周公協助天子分封諸侯的情形,並不是按照年紀的大小來排列,而是注重德行。而現在諸國會盟,是想要恢復文王武王的大道,衛國的康叔有賢德,遠遠超出亂國的蔡叔,把衛國排在蔡國的後面,豈能符合注重德行的本意呀!後來,衛國得以排在蔡國的前面。祝鮀如此能言善辯,難怪受寵於衛靈公,但是要福國利民,還是得借重賢才而不是光靠口才。
   「而有宋朝之美」,「而」是「與」、「及」的意思。「宋朝」是宋國的公子朝,是一位美男子,他到衛國擔任大夫,很得到衛靈公夫人南子的寵幸。
   「難乎免於今之世矣!」「免」是免除的意思。到底是免除什麼,孔子並未明說。這句話也就是說,很難在社會上立足。這是孔子幽默的說法,反諷衛靈公只重視外表及口才,卻不知重用賢才。
   《禮記.中庸》裡,孔子說:「尊賢則不惑」,尊重有賢德的人,來指明自己的偏失,才不會受到迷惑。又說:「敬大臣也,體群臣也」,君王恭敬公忠體國的大臣,體恤盡忠職守的群臣。就像劉備三顧茅廬,敦請諸葛孔明,文王禮請姜尚,商湯恭請伊尹,否則賢能的人豈肯鞠躬盡瘁,為君為國犧牲奉獻?有良心的君王才肯如此。賢能的臣子存有良心,必定想輔佐他的君王像堯舜一樣愛民如子,使部屬各安其位,教導百姓守住本分,讓他們得到恩澤。
    今日之下,選舉所注重的也是口才和外表,而賢德的修養就很難被人發現,難怪孔子早有如此感嘆。
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10-18 12:04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0-19 11:56 編輯

   雍也第六

   子見南子,子路不說。夫子矢之曰:「予所否者,天厭之!天厭之!」
   
     論語簡說:   
   
    孔子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後,子路很不高興。孔子就直接告訴子路:「我現在遭遇到否閉不通的時運,是上天要閉塞我呀!是上天要閉塞我呀!」
   「子見南子」,「南子」,是衛國國君靈公的夫人,靈公很寵愛他,放任他行為淫亂,擾亂政事。太子蒯聵看了非常不滿,想除掉南子。南子知道後,就鼓惑靈公殺太子蒯聵,迫使太子出奔到晉國。後來衛靈公去世,沒有人繼承,南子就立了蒯聵的兒子輒為國君,稱作衛出公。這時流亡在晉國的太子蒯聵,也想回衛國繼承君位,造成了父子爭國的情況。父子兩派的勢力相爭,引起衛國政局大亂。
    孔子周遊列國時,多次來到衛國,南子一直想見孔子,就事先派人向孔子致意。但是孔子並不想見她,也不想因她的關係而出仕為官。卻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,只好見了南子。
   「子路不說」,「說」和悅相通,是喜悅的意思。子路個性直率,認為見南子是不對的事,所以很不高興。
   「夫子矢之曰」,「矢」,是直接的意思。如果當成發誓或婉轉陳述,就不符合老師對學生說話的語氣。
   「予所否者,天厭之!天厭之!」,「予」,是我的意思,指孔子本身。「否」和「厭」有多種解釋。其中有一說,「否」是不對的意思,「厭」是棄捨,整句是說,如果我做了不對的事,上天就捨棄我吧!上天就捨棄我吧!
    另有一說,「否」是時運乖舛不濟的意思,也就是「否極泰來」的否字,「厭」是閉塞。整句是說,我所遭遇乖舛的時運,是上天要閉塞我呀!是上天要閉塞我呀!這種說法比較平和。
    以上這兩種說法,都不算圓滿,我們只能闕疑,不必先妄下定論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

1. 父子爭國之事, 早在春秋衛國已見, 父放逐, 子得位, 而父復返, 不獨宋朝.

2. 蒯聵是其"父",他的下場如何?
「蒯聵為衛靈公的庶子,因謀害嫡母南子事敗,蒯聵逃到晉國依附趙簡子。

靈公意圖傳位予小兒子公子郢,公子郢尊重禮法,不肯。靈公死後,公子郢與南子協議,立蒯聵之子公孫輒為君,是為衞出公。

蒯聵在趙簡子協助之下,想回國驅逐兒子出公,但遭到出公攻打,史稱「父子爭國」。蒯聵聯絡胞姊「伯姬」,綁架孔悝(即伯姬之子,蒯聵的外甥),以逼迫孔悝反叛出公,過程中殺死了來援助孔悝的子路,孔悝最後同意協助蒯聵,出公逃亡。蒯聵登位,是為衞後莊公。

衛後莊公即位之後,與趙簡子失和,遭到趙簡子討伐,趙簡子罷黜了衞後莊公,改立公孫班師。不久,衛後莊公又回國驅逐了班師,繼續為君。

衞後莊公不久因討伐衛國大夫石圃,事敗而逃亡,後被己姓之戎所殺。」

蒯聵尋求趙簡子協助,又私下串通孔悝,最後兒子出逃而登位。不過很快和趙簡子失和,又遭到討伐......之後又回國驅逐班師,復位。

再看多一點:

蒯聵得以篡位,是為衛後莊公,而其後與晉國交戰,晉將趙鞅立(即趙簡子)公孫般師為衛君(1.公孫般師),後莊公出逃。齊國討伐衞國,俘虜了般師,改立公子起為君,是為衛君起(2.衛君起)。

(晉軍撤退,衛後莊公回國且役使百姓沒有節制,並想驅逐石圃。十一月十二,石圃帶領工匠討伐后庄公,后庄公關上門求饒命,石圃不答應。后庄公帶着兒子太子疾、公子青跳北牆出逃,摔斷了腿。太子疾、公子青被戎州人所殺。衛後莊公投奔戎州己氏,也被殺死。)

衞君起元年(前477)時,大夫石曼尃兵變,衞君起流亡齊國。衛後莊公之子衞出公(3.蒯聵子)又從齊國返回衞國,擔任國君,驅逐石曼尃(石圃)。

前470年,大夫褚聲子與出公因細故爭執,驅逐出公,出公逃亡,其叔父公子黔自立為君,是為衞悼公。次年出公在越、魯、宋三國支持下回國,卻被大夫們抵抗而不敢入城,最後死在越國。(3.蒯聵子亡)

結論是衛國很亂。

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11-6 10:18
子曰:「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」

孔子說:「對於德性不肯反省修正;學問不願講習討論;聽到合義該做的事,不能立刻遷移到合義的事上;有了過失不能改掉,正是我所憂愁擔心的四件事呀!」
   「德之不修」,「直心」是「德」的古字,直在上,心在下,表示一起心動念就要往正直的方向走,這樣才是有德。假使心念邪曲不正,就要警覺修正,使心念回復正直,這就是修德的工夫。

這裡的直心,便是知行合一。心一動念,動作隨之而往,良能隨良知而運。
修德功夫,應該涉及鍛煉這心的作用。就像運動鍛煉肌肉,心也要鍛煉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12-12 12:03
   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「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!」

     
論語簡說(一六一)
    孔子在齊國聽到《韶樂》,並且跟著學習。在三個月的學習當中,每天專注在《韶樂》裡,竟然吃肉卻感覺不到肉的美味。孔子感歎說:「實在無法想像創作音樂,可以達到《韶樂》這般美妙的境界呀!」
   「子在齊聞《韶》」,「韶」,是舜王的音樂,敘述舜王教化的大德。孔子當時是東周時期,舜王的後代被周朝封在陳國,所以《韶樂》理當是保存在陳國,那為何孔子卻在齊國聽到了《韶樂》呢?因為陳國公子陳完逃奔到了齊國,就把《韶樂》一併帶來。「聞《韶》」,是孔子不只聽到《韶樂》,還跟著學習《韶樂》。
   「三月不知肉味」,「三月」,代表學習的一個階段,並非一定是九十天。「不知肉味」,一般人飲食中,視肉為美味。孔子此時連肉的美味,都感覺不到,可見一心專注在學習《韶樂》之中,食而不知其味呀!
   「曰:『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!』」,「圖」,計度、想像的意思。「為」,是創作的意思。「斯」,指《韶樂》的美妙。《尚書》記載舜王任用賢能,以禮建立秩序井然的政治,樂官夔創作了《韶樂》,敘述舜王得天下來自揖讓的美德,朝廷官員恪守職責,上下勤勤懇懇,一片和諧,呈現出舜王治理功成的太平景象。這樣和善的《韶樂》一演奏,感動了百獸群舞,靈鳥鳳凰也飛來跳舞,儀容優雅。在《論語.八佾》篇中,孔子也盛讚《韶樂》盡美又盡善呀!這麼美善的《韶樂》,一般人常常是淺嘗輒止,孔子是沉潛鑽研,層層深入。三個月期間,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當中,浸潤涵泳,造訪了《韶樂》的精深美善,感受到舜王的大德化民,對《韶樂》的創作,孔子心中,不由得興起了無比的讚歎呀!
    戰國諸侯當中,魏文侯算是最愛好先王的古樂了。他身穿禮服,恭敬聆聽先王的古樂,卻不知不覺的昏昏欲睡。聽到了鄭、衛的音樂,非常喜愛,忘了疲倦,不想休息。子夏聽魏文侯這番感受,不敢認同,為魏文侯分析:中正和平的古樂,可以導引君子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;曲折浮濫、急切煩瑣的鄭、衛之音,使人心思姦邪,沉溺而不能自拔。子夏勸魏文侯對音樂要謹慎選擇,否則上行下效影響深遠。魏文侯,內心深處還是嗜好鄭、衛的靡靡之音,難怪中正和平的古樂就漸漸淪喪,風氣也越變越澆薄了。

///

《韶樂》能呈現出舜王治理太平景象,甚至能感動禽獸,可惜這樣的音樂已經失傳。
魏文侯內心喜歡曲折浮濫、急切煩瑣的鄭、衛之音,讓我想起有些人喜歡古典音樂,聽不得流行曲。
不過現代影響心思的東西何其多?

又,大概可從一個人的音樂表單中聽到一些內在的心思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12-12 12:21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2-12 12:28 編輯

   冉有曰:「夫子為衛君乎?」子貢曰:「諾!吾將問之。」入,曰:「伯夷、叔齊何人也?」曰:「古之賢人也。」曰:「怨乎?」曰:「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!」出,曰:「夫子不為也。」

   
論語簡說(一六二)
    冉有請問子貢:「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?」子貢也不確定,說:「好的!我現在就去請問老師。」子貢進入屋內,面見孔子,問道:「伯夷和叔齊是怎樣的人?」孔子答:「這兩位都是古代有德行、有才能的人。」子貢接著問:「他們心中有怨恨嗎?」孔子說:「他們追求仁道,也得到了仁道,這樣又有何怨恨呢?」子貢問完,出來就對冉有說:「老師不會幫助衛國的國君了。」
   「冉有曰:『夫子為衛君乎?』子貢曰:『諾!吾將問之。』」「夫子」,擔任過大夫的職位,都可稱為夫子。孔子曾為魯國大夫,孔門學生都稱孔子為夫子。「為」,幫助的意思。「衛君」,指的是衛出公,名輒。「諾」,表示同意的應答聲。冉有會提出這個問題,是因為衛國的局勢緊張。衛靈公在位時,太子蒯聵怨恨靈公夫人南子淫亂,謀殺南子卻未成功。靈公大怒,蒯聵只好出奔國外。靈公去世後,本來要傳位給公子郢,但他不肯接受,建議傳位給太孫,就是蒯聵的兒子,也就是現在的衛君出公輒。衛出公即位後,太子蒯聵藉著晉國的勢力想回國爭位,兒子衛出公卻聯合齊國,派兵包圍父親蒯聵,抗拒父親歸國,形成父子爭國的局勢。此時孔子和眾弟子正住在衛國,衛出公對孔子很敬重。冉有不知老師有何作為才是最恰當的。
   「入,曰:『伯夷、叔齊何人也?』曰:『古之賢人也。』」伯夷和叔齊是殷朝末年孤竹君的兒子,孤竹君想傳位給叔齊。孤竹君去世,叔齊想讓位給哥哥伯夷,但是伯夷堅持遵照父命,讓位給叔齊,自己就逃到國外去了。叔齊看到哥哥讓位離去,自己也不接受君位,也逃離了孤竹國。國人就擁護孤竹君另一位兒子繼承君位。如此兄弟讓國的高尚德行,可謂人人皆知,子貢豈有不曉,此時向孔子提問此二人,必定針對衛國時局而發,孔子當然知道子貢的來意。
   「曰:『怨乎?』曰:『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!』」子貢進一步追問,伯夷叔齊兄弟讓國,最後卻餓死在首陽山,心中有否怨恨?一般人或許會誤認伯夷抱怨父親不傳位給他,為了遵從父命,不得已讓位給弟弟;以為叔齊恐怕哥哥爭奪君位,不得已讓位給哥哥。其實兩人讓位皆是出於至誠,伯夷所求的是遵從父命的孝道,叔齊所求的是恭敬兄長的悌道。孝和悌是仁道的根本,伯夷叔齊二位賢人心中所求,充實而圓滿,何有怨恨?
   「出,曰:『夫子不為也。』」子貢和孔子師生間默契深,在請教伯夷叔齊當中,老師所講求的是相讓的美德,斷定老師不會幫助衛出公。當兒子的衛出公理應迎請父親歸國,讓位給父親,豈能再出兵抗拒?孔子此時為何不離開衛國呢?孔子肯定衛出公在位政治清明,頗得百姓擁護,更暗示太子蒯聵也應該退讓,保住兒子輒繼續擔任衛君。父子如此相讓,才是行仁政的根本,更是衛國百姓之福。
    研讀本章重在學習禮讓,世間的名位財物是暫時的,怎可貪戀而橫生出許多無謂的煩惱紛爭?學為君子,應念念在仁道上,以力行五倫無缺為重,這才能自安安人。

////
當兒子的衛出公理應迎請父親(蒯聵)歸國,讓位給父親。而衛出公在位政治清明,頗得百姓擁護,更暗示太子蒯聵也應該退讓,保住兒子輒繼續擔任衛君。

大概只有孔子才能給出這樣的答案,於名分,於人情,於治理能力上皆有所恰到好處。
再想,儘管衛出公治理清明,但這樣父子爭國,決於兵戰,還是落下蒯聵死心不息,繼續爭下去。可能衛出公願意相讓,就能化解蒯聵的怨憤。

最後出公的下場為:
晉國趙簡子送出公之父蒯聵回衛國爭位,出公發兵攻打自己的父親,史稱「父子爭國」。

前480年,蒯聵劫持衛國大臣孔悝,逼其幫助自己發動兵變,是為衞後莊公。孔悝的家老欒甯帶著衞出公出走齊國。

前478年,趙簡子發兵驅逐了衞後莊公,改立公孫般師為衛君。但隨即齊國攻衛,改立公子起為君,是為衛君起。

前477年衞大夫石曼尃(尃,音「夫」)把衞君起流放。衞出公又返回衞國為君。當初,出公即位十二年(前481年)後逃亡,在外四年才得返國復位。

前470年,大夫褚聲子與出公因細故爭執,驅逐出公,出公逃亡,其叔父公子黔自立為君,是為衞悼公。次年出公在越、魯、宋三國支持下回國,卻被大夫們抵抗而不敢入城,最後死在越國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3-12-21 12:32
公明宣一條,當中「嚴臨下而不毀傷」翻譯成「嚴格對待屬下卻不傷害他們的自尊」,這樣的翻譯也很實在,貼合現代,有時可以嚴格點,對下屬有要求,也難免有些重言,可能也想下屬深深記得而不要再犯,但若傷害到自尊心,則太過。


《說苑·反質》:        公明宣學於曾子,三年不讀書。曾子曰:「宣,而居參之門,三年不學,何也?」公明宣曰:「安敢不學?宣見夫子居宮庭,親在,叱吒之聲未嘗至於犬馬,宣說之,學而未能;宣見夫子之應賓客,恭儉而不懈惰,宣說之,學而未能;宣見夫子之居朝廷,嚴臨下而不毀傷,宣說之,學而未能。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,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?」曾子避席謝之曰:「參不及宣,其學而已。」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4-1-4 10:50
  子曰:「蓋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無是也。多聞,擇其善者而從之,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。」

  「多見而識之」,「多見」,只有聽聞是不足的,更應親眼見到。當然也應「擇其善者」,經文雖未列出此句,但意思卻包含在內。「識」,記住,把親眼所見而且善的事情,牢記在心中。至於惡的事情,就隱藏在心中,這是怕人跟著學壞,也就是孔子「隱惡揚善」的原則。

有關「至於惡的事情,就隱藏在心中,這是怕人跟著學壞」,這點在與人談史記趙高時有所體會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4-1-16 10:45
溫和而說話嚴正,態度威嚴而不凶猛,對人恭敬而且安詳自在。
威則易於過剛猛,溫和則難嚴正。要理解這些,大概回想學校時的校長,訓導主任屬那一類。這些質感其實也挺有趣。比如有時看真人騷有些參加者被人形容樣子有點惡。


論語簡說(一八六)述而第七

子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

孔子的臉色溫和而說話嚴正,態度威嚴而不凶猛,對人恭敬而且安詳自在。

「子溫而厲」,本章是側記孔子的儀容氣象,這樣的態度唯有德行完善的聖人才能具備。「溫」,臉色溫和,容易親近。「厲」,言語嚴正。一般人溫和就無法嚴正,嚴正就失去溫和,孔子卻能兼而有之。若只是從外表模仿學習,這是難以辦到的。

「威而不猛」,「威」, 具有尊嚴使人敬畏。「猛」,剛強暴烈, 如同猛獸。一般人現出威嚴時,剛強暴烈的脾氣就伴隨而起。孔子曾說:「君子的穿著端正,儀容舉止莊重,使人一看就生起敬畏,這不就是有威嚴,而不凶猛?」

三國時,張飛雄壯威猛,在當陽 長阪一役中,劉備倉皇逃竄,張飛奉命只帶二十騎的士兵斷後。張飛瞋目橫矛,據守橋頭,對著曹兵大聲喝叱:「俺乃張翼德也,可過來決一死戰!」曹兵驚嚇,無人敢靠近,解了曹兵之圍,魏國的謀臣程昱更稱讚張飛是「萬人敵」。

但是張飛脾氣暴躁,不體恤部屬,常常鞭打左右侍衛。劉備曾經勸阻,還是不改。劉備興兵攻打吳國時,張飛率兵萬人,前往江州和劉備會合。身邊末將張達、范彊畏懼張飛脾氣暴躁,交付的任務難以達成,恐怕性命不保,伺機殺了張飛,割下首級,投奔吳國去了。

「恭而安」,現在的人恭敬別人,就顯得拘束而手足無措,原因在於平時心緒飛揚,舉止浮躁不安,一旦收斂自我,恭敬對方,就無法安詳自在了。

人的稟性各有所偏,要做到「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」的中和境界,很困難。我們可從「慎獨君子」學起,言行舉止守禮,真誠內外一致,就能漸趨聖人足跡。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4-1-17 11:56
子曰:「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」

孔子說:「恭敬而無禮節, 就會勞苦不堪。謹慎小心而無禮節,就會畏懼而退縮。勇敢而無禮節,就會擾亂秩序。直率而無禮節, 常會使人急切難堪。」

按:
1.「直而無禮則絞」,「絞」是兩條繩子糾結扭緊,愈絞愈緊,最後必定絞斷,形容急切的情形。人有時也會急切,繃緊的感覺
2.「恭而無禮則勞」,勞是擔心禮數不足,有所粗魯,欠缺禮貌而不夠敬。
3.「慎而無禮則葸」,例子是客人想進又不進,僵在門前。和主人說話,也是想說又不敢說,吞吞吐吐,雙方尷尬不已。記得以前去打擾別人,跟別人說話,也會覺得不好意思,社恐內向的人大概有一部分如此,做好相應的禮就不應該再有所忌畏了。


「恭而無禮則勞」, 恭敬、謹慎、勇敢、直率,都是美德,若沒有禮的節制,人際相處就會產生許多弊病。例如聚餐,主人請客人用菜、飲酒,這是恭敬客人,不敢怠慢。若太過頻繁,客人來不及吃完,又要塞下新的食物,就會吃不消而痛苦難受。

「慎而無禮則葸」, 「葸」, 畏懼。因為太過小心謹慎,所以猶豫不決而畏懼退縮。例如拜訪長輩或朋友,主人讓客人進門,客人想進又不進,僵在門前。和主人說話,也是想說又不敢說,吞吞吐吐,雙方尷尬不已。

「勇而無禮則亂」,勇敢是有擔當,敢作敢為,一往直前。勇敢沒有禮節制,破壞秩序,就會造成亂象叢生。

魯哀公十四年,鄰近的齊國發生大夫陳成子弒殺國君齊簡公,這是大逆不道的國際大事。孔子聽到後,就慎重其事,依禮齋戒沐浴後,向魯哀公報告此事,建議出兵討伐亂臣賊子陳成子。當時齊比魯強大,有人認為孔子此舉,是不是魯莽好勇呢?其實孔子不只仗義敢言,更是審視當時形勢利害。孔子告訴魯哀公:「陳成子弒君大不逆,齊國不服者必有一半,再加上魯國一半的人,必能討伐成功。」雖然最後沒有討伐,但可看到孔子不僅有勇,更是謀定而後動。

「直而無禮則絞」,「絞」是兩條繩子糾結扭緊,愈絞愈緊,最後必定絞斷,形容急切的情形。「直」,有什麼就做什麼,有什麼就說什麼,絕不裝模作樣、絕不虛偽掩飾。但是與人相處,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,太過直接急切,對方往往受不了。例如聚會時,當面將對方的隱私,毫無避諱一一說出,自以為直率,被說的人又怎堪容受呢?

從本章,知道學習禮節非常重要。那應從何學起呢?現代人時間和能力有限,可以選擇雪廬老人依〈曲禮〉所編的《常禮舉要》。書中分十二篇,舉凡居家、在校、處世、聚餐、出門、訪人…… 非常實用的生活禮節,不論老少、知識高低都應學習。正如編者所說:「沒有禮節,萬事行不通。」「不懂禮節,也免不了到處碰壁吃虧。」禮節是不妨害人的美德,是恭敬人的善行,也是自己光榮的徽章。


作者: 任人    時間: 2024-1-23 22:57
「說話的時機要恰當,該說話卻不肯說,這是「傲慢」;不該說話,卻搶先說,這是「急躁」;話太多,廢話連篇;辭不達意,別人聽不懂……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毛病。「鄙」,鄙陋,讓人輕視、看不起。」
說話的態度也可看到人的性情,如急躁,傲慢,粗鄙。至於辭不達意,也應該努力學習去避免,皆涉及別人對你的觀感。


泰伯第八

曾子有疾,孟敬子問之。曾子言曰:「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:動容貌,斯遠暴慢矣;正顏色,斯近信矣;出辭氣,斯遠鄙倍矣。籩豆之事,則有司存。」

曾子得了重病,魯國大夫孟敬子前來慰問。曾子對孟敬子說:「鳥兒將死,鳴叫聲總是悲哀而害怕;人臨死前也應該要說些善言,對人有所幫助呀!身為執政大夫,應注重三件事。首先,舉止行動必須注重儀容外表,做到齊整有秩序,這樣就能遠離別人粗暴傲慢的態度。其次臉色要端正,不要脅肩諂笑,這樣就能得到別人的信賴。最後說話的言辭口氣要適當、清楚、安定,這樣就能遠離別人的鄙視和背叛。至於祭祀的禮器及行禮事宜,已有主事負責的人在,就不用過度苛求。」
「曾子有疾,孟敬子問之」,「孟敬子」,魯國大夫仲孫捷,「敬」是諡號,是孟武伯的兒子。「問」,慰問曾子的病情。
「曾子言曰:『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。』」「言」,直言,曾子主動贈言,希望掌權的孟敬子有所改變。「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。」曾子殷切勸誡有權有勢的孟敬子。
「君子所貴乎道者三: 動容貌,斯遠暴慢矣」,此處雖是曾子勸告孟敬子的話,也是我們應該要學習改進的。「貴」,注重。「容貌」,儀容外表,一切舉止行動,甚至包括一切事情,都要整齊有秩序。只要觀察一個人的外在容貌,就能知道他內心的思想。所以個人平時居家的衣著、擺設物品,都要有一定的秩序,不可凌亂。假使凌亂不堪,那內心豈能清明一心,又怎能修道、成就事業?
「正顏色,斯近信矣」,其次再觀察臉色。臉色要溫和而且端正莊重,如果喜怒無常、輕佻隨便,別人看了莫知所從,豈能產生信賴?這與辦事大有關係。
「出辭氣,斯遠鄙倍矣」,「辭氣」,言辭內容以及說話的口氣。說話的時機要恰當,該說話卻不肯說,這是「傲慢」;不該說話,卻搶先說,這是「急躁」;話太多,廢話連篇;辭不達意,別人聽不懂……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毛病。「鄙」,鄙陋,讓人輕視、看不起。「倍」,背叛的意思。說話任性隨便,容易讓人看不起。或者傷人無形,遭來背叛,甚至殺身之禍。所以說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,要有次序,口氣安定才能開口。這與領導大有關係。
「籩豆之事,則有司存」,「籩」,竹子做成的禮器。「豆」,木頭做成的禮器。籩豆之事,代表祭祀的一切事宜。「司」,主事負責的人。「存」,在的意思。孟敬子在祭祀的禮器及事宜過分要求,近於苛求繁瑣,卻因小失大,忽視了祭禮的根本「動容貌」「正顏色」「出辭氣」,整肅自己言行內心的大事,豈能誠敬感動鬼神,得到賜福?
「動容貌」「正顏色」「出辭氣」,宗聖曾子所重視而勸誡奉行之,學為君子於此三事,當勉勵之!




歡迎光臨 ThinkingBeing (http://thinkingbeing.net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