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樓主 |
發表於 2023-9-12 14:15:59
|
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9-12 14:27 編輯
想想一些目標, 有些很難, 反正未必能做到, 但姑且這樣想:
我想重修歷代本草, 採百家之長, 又需要加入如現代各種新食物(亞麻籽,各種健康食品,超級食品,用本草理論去審視他們),新味(鮮味,味精)。這是讀本草綱目覺得李時珍的精神如此,想他到了現代亦會這樣做,親嚐各種食物而後審定高下。
我想找出神農本草經,名醫別錄之所以異於其他本草之處,為什麼本經的藥用藥效之準驗能超出其他本草,而後世難逮?
我發現黃帝內經的水比想像中還要深很多,如陰陽二十五人,通天等便一大堆今人罕用的大學問。裡面一定有很多先秦的智慧而逃過了焚書之禍,得以保存。還有難經,後世的變法林林種種,如何能看清看楚,恰如其分?各科如針灸亦然,臨床如骨科,如足底蹠筋膜炎,確實暗有腎虛的病機。
我最關注的還是五行,感覺內經的五行已經被忽視了一段很長的時間,無論金匱真言論,陰陽應象大論,陰陽和五行的關係與運用,應該要更透徹去理解與運用。
傷寒論的立方用藥,藥的效果位置,感覺比時方要準確而速效很多,古人有些心得就在裡面,等候我們去挖掘。
五運六氣的亢害承制還是在現代會出現,不只人的身體裡,外在天地亦有,相信與金元變法也有一定關係。
醫易同源,是否我們的五臟六腑,身體部位,所有的位置,配搭,全部皆有天文地理,而合符天數?是否易經的八卦化為我們身體的不同部分,像一個整體去運作?究竟怎樣理解才對?
看張景岳時,也會留意到有中醫與道教內丹有不少交流,畢竟大家都在對身體進行研究,從治病到養生,乃至長生,而各自有新的得著。那方位應該如何妥善看待與處理?與內經比又如何?總覺得古代內丹的人都有看黃帝內經。上古天真是怎樣一回事?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