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樓主 |
發表於 2022-7-13 13:22:31
|
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7-13 13:35 編輯
甘麥大棗湯的方論古來有異,有從心肝入手,有牽涉脾胃。當中我留意的是小麥的性味主治理解:
小麥
氣味甘,微寒,無毒。入少陰、太陽之經。
時珍曰︰按︰《素問》云︰麥屬火,心之穀也。
鄭玄云︰麥有孚甲,屬木。(葉裡白皮。甲,草木初生時所帶種子的皮殼。植物籽實的外皮。不是所有果實種子皆帶有皮殼,而初生猶有,故屬木?)
許叔重云︰麥屬金,金王而生,火王而死。
三說各異。而《別錄》云︰麥養肝氣,與鄭說合。孫思邈云︰麥養心氣,與《素問》合。
夷考其功,除煩、止渴、收汗、利溲、止血,皆心之病也,當以《素問》為準。蓋許以時,鄭以形,而《素問》以功性,故立論不同爾。
李時珍是如何看待藥物性味主治出了歧義的情況?
此處值得留意的是,許叔重用生長收成時間來論小麥的五行屬性,鄭玄用小麥的形狀來論。古來醫家皆有留意藥物的生成與形狀性情,而後世明清本草佚起,論藥象更繁。
李時珍提供了他的思路: 驗之藥物的主治功效。
他認為許,鄭,素問的立論皆有所不同,但我想關鍵是,象可以有繁多,如鑑賞一藝術品有不同的思路入手,惟其中當有最為重要者,醫家當取此主象,知其主氣,驗之於治療,則可與其他區別。
小麥, 在素問有歧, 金匱真言論屬木穀, 五常政取為火穀, 又見有心病宜食麥. 別錄謂麥補肝氣. 經典尚有差異, 當考之於其性味, 功效, 後世治驗.
而甘麥大棗湯所治, 多屬心肝.
麥微寒,入心卻屬微寒,故能除煩。
止渴收汗,皆麥能潤液之效。又配大棗之潤。
另曾想, 若麥與心肝皆有所連, 則心肝同治.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