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ingBeing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樓主: 任人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讀醫隨筆

[複製鏈接]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41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1-19 19:48:48 | 只看該作者
徐靈胎的神農經本草經百種錄有很多重要的生理見解:「

麥門冬⋯⋯蓋土能生金,肺氣全恃胃陰以生。胃氣潤肺,自資其益也。
車前子⋯⋯膀胱乃腎氣輸泄之道路也。
木香⋯⋯『主淋露』,心與小腸相表裡,心氣下交與小腸,則便得調矣。
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42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1-19 19:49:41 | 只看該作者
神農本草經百種錄:「

黃連
味苦寒。主熱氣,除熱在氣分者。目痛,眥傷淚出,明目,除濕熱在上之病。腸澼,腹痛下痢,除濕熱在中之病。婦人陰中腫痛。除濕熱在下之病。久服,令人不忘。苦入心能補心也。
苦味屬火,其性皆熱,此固常理。黃連至苦,而反至寒,則得火之味,與水之性者也,故能除水火相亂之病。水火相亂者,濕熱是也。凡藥能去濕者,必增熱,能除熱者,必不能去濕。惟黃連能以苦燥濕,以寒除熱,一舉兩得,莫神於此。心屬火,寒勝則火,黃連宜為瀉心之藥,而反能補心何也?蓋苦為火之正味,乃以味補之也。若心家有邪火,則此亦能瀉之,而真火反得寧,是瀉之即所以補之也。苦之極者,其性反寒,即《內經》亢害承製之義。所謂火盛之極,反兼水化也。」

火盛之極,反兼水寒之化,此亢極反兼制化之藥例!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43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1-19 21:47:38 | 只看該作者
神農本草經百種錄:「
蛇床生陰濕卑下之地,而芬芳燥烈,不受陰濕之氣,故入於人身,亦能於下焦濕氣所歸之處,逐其邪而補其正也。」

徐氏此條,大明藥理之在天地與在人身也,蓋人身即一天地,此也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44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1-19 22:26:39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1-11-19 22:34 編輯

神農本草經百種錄:「
柏得天地堅剛之性以生,不與物變遷,經冬彌翠,故能寧心神斂心氣,而不為邪風遊火所侵克也。人之生謂理之仁,仁藏於心。物之生機在於實,故實亦謂之仁。凡草木之仁,皆能養心氣,以類相應也。」

以仁養仁,不亦美乎?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45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1-19 23:17:52 | 只看該作者
徐靈胎:「龍骨⋯⋯

凡心神耗散,腸胃滑脫之疾,皆能已之。陽之純者,乃天地之正氣,故在人身亦但斂正氣,而不斂邪氣。所以仲景於傷寒之邪氣未盡者,亦用之。後之醫者於斯義,蓋未之審也。人身之神屬陽,然神非若氣血之有形質可補瀉也,故治神為最難。龍者乘天地之元陽出入,而變化不測,乃天地之神也。以神治神,則氣類相感,更佐以寒熱溫涼補瀉之法,雖無形之病,不難治矣。天地之陽氣有二:一為元陽之陽,一為陰陽之陽。陰陽之陽,分於太極既判之時,以日月為升降,而水火則其用也,與陰為對待,而不並於陰,此天地並立之義也。元陽之陽,存於太極未判之時,以寒暑為起伏,而雷雨則其用也,與陰為附麗而不雜於陰,此天包地之義也。龍者,正天地元陽之氣所生,藏於水,而不離乎水者也。故春分陽氣上,井泉冷,龍用事而能飛;秋分陽氣下,井泉溫,龍退蟄而能潛。人身五臟屬陰,而腎尤為陰中之至陰,凡周身之水皆歸之,故人之元陽藏焉。是腎為藏水之腎,而亦為藏火之臟也,所以陰分之火動而不藏者,亦用龍骨,蓋借其氣以藏之,必能自反其宅也。非格物窮理之極者,其孰能與於斯。」

此段見徐氏論元陽,且以春秋之井泉冷暖論龍之進退浮潛,以此知人身之龍潛於深水,確格物窮理之者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46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12 22:52:51 | 只看該作者
「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,嗇嗇惡寒,浙浙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」
按劉完素例,日常運動時,亦會有發熱汗出,鼻喘的表現。即是清陽隨運動而實四肢,衛氣發動於表,使熱得能外散也,即平常之營衛自和。
胃弱或素有水氣者,或兼乾嘔,運動亦能見之。另一解則脾主四肢,運動時土氣旺於四肢,胃氣亦隨脾氣走散於四肢,故胃氣會比平時更弱,更易嘔吐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47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12 22:53:54 | 只看該作者
劉完素其中一大貢獻,便是將病理與生理相互融通,使日常生活的氣機也得以解釋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48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12 22:58:55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1-12-12 22:59 編輯

為什麼中風汗出,服桂枝湯,要戒五辛?

五味論:「辛入于胃,其氣走於上焦,上焦者,受氣而營諸陽者也,薑韭之氣熏之,營衛之氣,不時受之,久留心下,故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故辛入而與汗俱出。」
生薑之氣尚算清烈,其辛與氣俱行,而與汗俱出,合理。
韭薤蒜則略濁,胃強則矣,弱則使胃氣不和?不利營衛氣之出?或是辛氣走於上焦,肺為清金,喜清惡濁,不宜以濁氣熏之?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49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12 23:12:29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1-25 22:08 編輯

我在以前留意上《幼科鐵鏡》,因為當中有談及五行生剋制化,總覺得夏禹鑄有獨特見解,不可略過。今乘興記之。

當中猶以臍風一論,則可見急症相剋傳變速度之快,直至風火交熾。而細心觀察,仍有跡可尋。其云「是書惟以望顏色。審苗竅六字。為大主腦」,豈虛言哉?
風由臍入腹,致撮噤口,其證如是:臍切口有水,風乘水入腹,附於肝。風吹木動,肝木動風鳴叫,隨肝經上見於眼角。風入肝木再逆犯脾土,鼻準見黃色。入脾再逆犯腎,則兩唇色黃而撮。入腎逆犯於心,舌通心竅,故舌強。自木剋土,土剋水,水剋火,則火動,風火相煽則亡。

前人只曰,風由臍入腹,以致撮口噤口,並不曾說出一種理來。余思嬰兒出世,剪落臍帶,帶口有水,風固乘水由臍入腹,然腹與唇舌相去甚遠,而唇撮舌強何故。把賊邪逆犯之理一悟,乃知風入於腹始附於肝。肝。木也,風則附木而鳴。目,肝之竅,兩眼角故有黃色。風入於肝必逆犯乎脾,鼻準脾之屬,故準頭又有黃色。入於脾必逆犯乎腎,兩唇屬腎,故色黃口撮。入於腎必逆犯乎心,舌乃心之苗,故舌必強。直到此風火交熾,亡之必矣。余悟臍風顛末至此,自問亦不自知。語曰:思之思之,豁然通之,殆此謂歟。


〈[卷二] 闡明五髒生克以知補母瀉子〉:
「卓溪夏禹鑄曰。萬物以土為母。而人身亦然。陳非宋問曰。物賴土生。有形可見。人身亦以土為母。何以知之。曰。
脾屬土也。以是知脾土為一身之母也。有脾土而後生肺金。肺金生腎水。腎水生肝木。肝木生心火。心火生脾土。此五髒相生之序也。有生亦必有克,不克則太旺無制。故肝木剋脾土。脾土克腎水。腎水克心火。心火克肺金。肺金克肝木。
此五髒相克之序也。業醫者。不明五髒生剋之定理。則治病兼補兼瀉之法。從何而施。如脾家虛極。法雖用補。補之不足。必兼補心。苟不明相生之理。焉知補心以補脾。如脾家熱極。法雖瀉脾。然瀉之不克。必兼瀉肺。不明相生之理。又焉知瀉肺以瀉脾。生我者謂之母。剋我者謂之賊邪。如肝家虛極。則肺邪乘肝。補肝禹鑄曰。望聞問切。固醫家之不可少一者也。在大方脈則然。而小兒科。則惟以望為主。」

〈卷四辨腹痛〉:「肝木乘脾痛者,肝木克脾,脾虛不勝其剋則肝氣無所洩,故乘脾之衰而作痛也。其候唇白,口中色淡,面多青色,痛則腹連兩脅,重按其腹則痛止,起手又痛是也。治用四君子湯加柴胡、白芍。」

〈辨臍風〉:
夏禹鑄曰:三朝之內,便是臍風,如七朝之外,定然不是。前人只曰,風由臍入腹,以致撮口噤口,並不曾說出一種理來。余思嬰兒出世,剪落臍帶,帶口有水,風固乘水由臍入腹,然腹與唇舌相去甚遠,而唇撮舌強何故。把賊邪逆犯之理一悟,乃知風入於腹始附於肝。肝。木也,風則附木而鳴。目,肝之竅,兩眼角故有黃色。風入於肝必逆犯乎脾,鼻準脾之屬,故準頭又有黃色。入於脾必逆犯乎腎,兩唇屬腎,故色黃口撮。入於腎必逆犯乎心,舌乃心之苗,故舌必強。直到此風火交熾,亡之必矣。余悟臍風顛末至此,自問亦不自知。語曰:思之思之,豁然通之,殆此謂歟。臍風初發,吸乳必較前稍松,兩眼角挨眉心處忽有黃色,宜急治之,治之最易;黃色到鼻,治之仍易;到人中、承漿,治之稍難;口不撮而微有吹噓,猶可治也;至唇口收束鎖緊,舌頭強直,不必治矣。一見眼角,鼻及人中有黃色,而唇不撮緊者,曲兒小指,揉外勞,即用燈火於囟門、眉心、人中、承漿,兩手大指少商各穴一燋,臍輪六燋,未落帶於帶口火燃,既落於落處一燋,共十三燋,風便止。而黃即退矣。此火攻之法,何異呂祖壺中藥,盧公再生方哉。願普天下為兒父母的依余看治,即十百千萬億中,斷無一孩死於臍風者。
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50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12 23:27:09 | 只看該作者
現代科學未必太同意五味,因為辛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(儘管新的科研似乎又有所革新了)

在中醫,辛味其實是一種實際的氣的存在,入了胃會走於上焦,並不僅僅是辣椒素或神經反應,《五味論》:「辛入于胃,其氣走於上焦,上焦者,受氣而營諸陽者也,薑韭之氣熏之,營衛之氣,不時受之,久留心下,故洞心。」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新思園  

GMT+8, 2024-4-24 15:54 , Processed in 0.061765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