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ingBeing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樓主: 任人

草藥鈔

[複製鏈接]

34

主題

1424

帖子

444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7-21 15:56:05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7-21 15:57 編輯

《醫學源流論卷上》

古成方劑大小論034

二十年來,時醫誤閱古方,增重分兩,此風日熾,即使對病,元氣不勝藥力,亦必有害,況更  與病相反,害不尤速乎?既不考古,又無師授,無怪乎其動成笑柄也。

按:此謂用藥漸重,欲回復古制用兩,「即使對病,元氣不勝藥力,亦必有害」此句宜深看,藥力助元氣,袪病邪,惟不可勝元氣,否則動人根本。
又,當元氣勝藥氣,藥氣扶元氣,則補益藥乃能化為己用,又補先後天之氣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4

帖子

444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7-21 15:59:13 | 顯示全部樓層
歷代本草所註藥性,較之神農本經所註功用增益數倍,蓋以此也。但其中有當有不當,不若神農本草字字精切耳。
此一也。

蓋古人用藥之法,並不專取其寒熱溫涼補瀉之性也。或取其氣,或取其味,或取其色,或取其形,或取其所生之方,或取其嗜好之偏。其要似與病情之寒熱溫涼補瀉若不相關,而投之反有神效,古方中如此者,不可枚舉。學者必將神農本草,字字求其精義之所在,而參以仲景諸方,則聖人之精理,自能洞曉。而己之立方,亦必有奇思妙想,深入病機,而天下無難治之症也。
此二也。
古方之「或取其氣,或取其味,或取其色,或取其形,或取其所生之方,或取其嗜好之偏。其要似與病情之寒熱溫涼補瀉若不相關,而投之反有神效」,當探求之。


篇名:藥石性同用異論036
出典:《醫學源流論卷上》
內文:一藥有一藥之性情功效,其藥能治某病,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,此顯而易見者。然一藥不止一方用之,他方用之亦效何也?蓋藥之功用不止一端,在此方則取其此長,在彼方則取其彼長,真知其功效之實,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。迨至後世,一藥所治之病愈多,而亦效者,蓋古人尚未盡知之,後人屢試而後知。所以歷代本草所註藥性,較之神農本經所註功用增益數倍,蓋以此也。但其中有當有不當,不若神農本草字字精切耳。又同一熱藥,而附子之熱與乾薑之熱,迥乎不同;同一寒藥,而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,迥乎不同。一或誤用,禍害立至。蓋古人用藥之法,並不專取其寒熱溫涼補瀉之性也。或取其氣,或取其味,或取其色,或取其形,或取其所生之方,或取其嗜好之偏。其要似與病情之寒熱溫涼補瀉若不相關,而投之反有神效,古方中如此者,不可枚舉。學者必將神農本草,字字求其精義之所在,而參以仲景諸方,則聖人之精理,自能洞曉。而己之立方,亦必有奇思妙想,深入病機,而天下無難治之症也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4

帖子

444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7-21 16:02:46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7-21 16:05 編輯

《醫學源流論卷上》
執方治病論041

1.古人用藥立方,先陳列病症,然後云某方主之。若其症少有出入,則有加減之法,附於方後。可知方中之藥,必與所現之症纖悉皆合,無一味虛設,乃用此方,毫無通融也。

古方之藥甚對症,現今多思考病之病機,非不妥,唯於對症一處有所鬆懈。觀本草之言功效也漸趨廣泛,言病機不言治症,此又一也。方證一派,似是沿漢之古學而得此也。本草對症,比起獨言經絡,更能指明此藥之所欲走,所善治。


2.總之欲用古方,必先審病者所患之症,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症皆合,更檢方中所用之藥,無一不與所現之症相合,然後施用,否則必須加減。無可加減,則另擇一方。

以前背方,往往對於方所言之「症」有所疏懶,今知所列之「症」猶有其重要處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4

帖子

444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7-21 16:07:49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醫學源流論卷上》
湯藥不足盡病論042

蓋服藥之功,入腸胃而氣四達,未嘗不能行於臟腑經絡。若邪在筋骨肌肉之中,則病屬有形,藥之氣味,不能奏功也。故必用針灸等法,即從病之所在,調其血氣,逐其風寒,為實而可據也。

「蓋服藥之功,入腸胃而氣四達。」此藥湯灌腸之未能達也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4

帖子

444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7-21 16:19:34 | 顯示全部樓層
1. 本草之始,昉於神農,藥止三百六十品。此乃開天之聖人,與天地為一體,實能探造化之精,窮萬物之理,字字精確,非若後人推測而知之者。故對症施治,其應若響。

聖人所著之書,後世本草欲追而難追索

2. 仲景諸方之藥,悉本此書,藥品不多,而神明變化,已無病不治矣。

則神明變化,又不在藥品之多。藥品增廣有其好處,惟不可忘此,亦宜以此驗自身。

3. 迨其後藥味日多,至陶弘景倍之,而為七百二十品。後世日增一日,凡華夷之奇草逸品,試而有效,醫家皆取而用之。
宋人有云:用神農之品無不效,而弘景所增已不甚效。若後世所增之藥,則尤有不足憑者

陶氏之高明尚有不及,況乎後世?

4.故其所治之病益廣,然皆不若神農本草之純正直確。

於此「純正直確」四字不可忽。

5.又有後世所增之奇藥,或出於深山窮谷,或出於殊方異域,前世所未嘗有者,後人用之,往往有奇效。此乃偏方異氣之所鍾,造物之機,久而愈洩,能治古方所不能治之奇病。博物君子,亦宜識之,以廣見聞,此又在本草之外者矣。

此秉乎博采眾方之意,在宗本之餘又善採枝葉。

6. 至張潔古、李東垣輩,以某藥專派入某經,則更穿鑿矣。其詳在治病不必分經絡臟腑篇。故論本草,必以神農為本,而他說則必審擇而從之,必驗之於病而後信。又必考古人方中所曾用者,乃可採取,餘則止可於單方外治之法用之。

東垣潔古之歸經理論,今猶盛之。吾雖信徐靈胎,亦秉吳崑之意不欲輕議古人,二位之盛名亦當有其效驗。吾又以東垣確有驗於難經而他家未能拾得處,先議此猶醫家之權變,此變之善與不善只能以後體會。



-------
《醫學源流論卷上》
本草古今論043

本草之始,昉於神農,藥止三百六十品。此乃開天之聖人,與天地為一體,實能探造化之精,窮萬物之理,字字精確,非若後人推測而知之者。故對症施治,其應若響。仲景諸方之藥,悉本此書,藥品不多,而神明變化,已無病不治矣。迨其後藥味日多,至陶弘景倍之,而為七百二十品。後世日增一日,凡華夷之奇草逸品,試而有效,醫家皆取而用之。代有成書,至明李時珍,增益唐慎微證類本草為綱目,考其異同,辦其真偽,原其生產,集諸家之說,而本草更大備,此藥味由少而多之故也。至其功用,則亦後人試驗而知之。故其所治之病益廣,然皆不若神農本草之純正直確。故宋人有云:用神農之品無不效,而弘景所增已不甚效。若後世所增之藥,則尤有不足憑者,至其詮釋,大半皆視古方用此藥醫某病則增註之。或古方治某病,藥不止一品,而誤以方中此藥為專治此病者有之,更有以己意推測而知者。又或偶愈一病,實非此藥之功,而強著  其效者,種種難信。至張潔古、李東垣輩,以某藥專派入某經,則更穿鑿矣。其詳在治病不必分經絡臟腑篇。故論本草,必以神農為本,而他說則必審擇而從之,必驗之於病而後信。又必考古人方中所曾用者,乃可採取,餘則止可於單方外治之法用之。又有後世所增之奇藥,或出於深山窮谷,或出於殊方異域,前世所未嘗有者,後人用之,往往有奇效。此乃偏方異氣之所鍾,造物之機,久而愈洩,能治古方所不能治之奇病。博物君子,亦宜識之,以廣見聞,此又在本草之外者矣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4

帖子

444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7-21 16:23:37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7-21 16:26 編輯

此古本草之信又需驗也。

蓋有數端焉。一則地氣之殊也。⋯⋯一則種類之異也。⋯⋯一則天生與人力之異也。⋯⋯一則名實之訛也。

《醫學源流論卷上》
藥性變遷論044

內文:古方所用之藥,當時效驗顯著,而本草載其功用鑿鑿者,今依方施用,竟有應有不應,其故何哉?蓋有數端焉。一則地氣之殊也。當時初用之始,必有所產之地,此乃其本生之土,故氣厚而力全。以後傳種他方,則地氣移而力薄矣。一則種類之異也。凡物之種類不一,古人所採,必至貴之種,後世相傳,必擇其易於繁衍者而種之,未必皆種之至貴者。物雖非偽,而種則殊矣。一則天生與人力之異也。當時所採,皆生於山谷之中,元氣未洩,故得氣獨厚。今皆  人功種植,既非山谷之真氣,又加灌溉之功,則性平淡而薄劣矣。一則名實之訛也。當時藥不市賣,皆醫者自取而備之。迨其後有不常用之品,後人欲得而用之,尋求採訪,或誤以他物充之,或以別 種代之,又肆中未備,以近似者欺人取利,此藥遂失其真矣。其變 遷之因,實非一端。藥性既殊,即審病極真,處方極當,奈其藥非當時之藥,則效亦不可必矣。今之醫者,惟知定方,其藥則惟病家取之肆中,所以真假莫辨,雖有神醫,不能以假藥治真病也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4

帖子

444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7-21 16:27:52 | 顯示全部樓層
藥之專長,猶藥善治之症。


《醫學源流論卷上》
藥性專長論045

藥之治病,有可解者,有不可解者。如性熱能治寒,性燥能治濕,芳香則通氣,滋潤則生津,此可解者也。如同一發散也,而桂枝則散太陽之邪,柴胡則散少陽之邪。同一滋陰也,而麥冬則滋肺之陰,生地則滋腎之陰。同一解毒也,而雄黃則解蛇蟲之毒,甘草則解飲食之毒。已有不可盡解者,至如鱉甲之消痞塊,史君子之殺蛔蟲,赤小豆之消膚腫,蕤仁生服不眠、熟服多睡,白鶴花之不腐肉而腐骨,則尤不可解者,此乃藥性之專長,即所謂單方秘方也。然人  止知不可解者之為專長,而不知常用藥之中,亦各有專長之功。後人或不知之而不能用,或日用而忽焉,皆不能盡收藥之功效者也。故醫者當廣集奇方,深明藥理,然後奇症當前,皆有治法,變化不窮。當年神農著本草之時,既不能睹形而即識其性,又不可每藥歷試而知,竟能深識其功能,而所投必效,豈非與造化相為默契,而非後人思慮之所能及者乎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4

帖子

444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7-21 16:33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蓋司天運氣之說,黃帝不過言天人相應之理如此,其應驗先候於脈。

按:此所忽略者也。

----

《醫學源流論卷下》
司天運氣論053

內文:邪說之外,有欺人之學,有耳食之學。何謂欺人之學?好為高談奇論,以駭人聽聞,或勦襲前人之語,以示淵博。彼亦自知其為全然不解,但量他人亦莫之能深考也,此為欺人之學。何謂耳食之學?或竊聽他人之說,或偶閱先古之書,略記數語,自信為已得其祕,大言不慚,以此動眾,所謂道聽塗說是也。如近人所談司天運氣之類是矣。彼所謂司天運氣者,以為何氣司天,則是年民當何病。假如厥陰司天,風氣主之,則是年之病,皆當作風治。此等議論,所謂耳食也。蓋司天運氣之說,黃帝不過言天人相應之理如此,其應驗先候於脈。凡遇少陰司天,則兩手寸口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寸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寸不應,若在泉則尺脈不應亦如之;若脈不當其位,則病相反者死,此診脈之一法也。至於病則必觀是年歲氣勝與不勝,如厥陰司天,風淫所勝,民病心痛脅滿等症。倘是年風  淫雖勝,而民另生他病,則不得亦指為風淫之病也;若是年風淫不勝,則又不當從風治矣。經又云:相火之下,水氣乘之,水位之下,火氣承之。五氣之勝皆然,此乃亢則害,承乃制之理。即使果勝,亦有相剋者乘之,更與司天之氣相反矣。又云初氣終三氣,天氣主之,勝之常也;四氣盡終氣,地氣主之,復之常也。有勝則復,無勝則否。則歲半以前屬司天,歲半以後又屬在泉,其中又有勝不勝之殊,其病更無定矣。又云:厥陰司天,左少陰,右太陽。謂之左間右間,六氣皆有左右間,每間主六十日,是一歲之中復有六氣循環作主矣。其外又有南政北政之反其位,天符歲會三合之不齊,太過不及之異氣,欲辨明分晰,終年不能盡其蘊。當時聖人,不過言天地之氣運行旋轉如此耳。至於人之得病,則豈能一一與之盡合?一歲之中,不許有一人生他病乎?故《內經》治歲氣勝復,亦不分所以得病之因。總之,則病治病,如風淫於內,則治以辛涼,六氣皆有簡便易守之法。又云:治諸勝復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。無問其數,以平為期,何等劃一。凡運氣之道,言其深者,聖人有所不能知,及施之實用,則平正通達,人人易曉。但不若今之醫者所云,何氣司天則生何病,正與《內經》圓機活法相背耳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4

帖子

444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7-21 16:40:36 | 顯示全部樓層
清朝運當極隆之會,聖聖相承,大權獨攬,朝綱整肅,惠澤旁流,此陽盛於上之明徵也。又冠飾朱纓,口燔煙草,五行惟火獨旺。故其為病,皆屬盛陽上越之症。

故當有溫病之流行,與溫病學派之出世?

----

《醫學源流論卷下》
病隨國運論056

內文:天地之氣運,數百年一更易,而國家之氣運亦應之。上古無論,即以近代言。如宋之末造,中原失陷,主弱臣弛。張潔古、李東垣輩,立方皆以補中宮,健脾胃,用剛燥扶陽之藥為主,局方亦然。至於明季,主暗臣專,膏澤不下於民。故丹溪以下諸醫,皆以補陰益下為主。至我本朝,運當極隆之會,聖聖相承,大權獨攬,朝綱整肅,惠澤旁流,此陽盛於上之明徵也。又冠飾朱纓,口燔煙草,五行惟火獨旺。故其為病,皆屬盛陽上越之症。數十年前,雲間老醫知此義者,往往專以芩、連、知、柏挽回誤投溫補之人,應手奇效,此實與運氣相符。近人不知此理,非惟不能隨症施治,并執寧過溫熱,毋過寒冷之說。偏於溫熱,又多矯枉過正之論。如中暑一症,或有伏陽在內者,當用大順散、理中湯,此乃千中之一。今則不論何人,凡屬中暑,皆用理中等湯。我目睹七竅皆裂而死者,不可勝數。至於託言袓述東垣用蒼朮等燥藥者,舉國皆然。此等惡習,皆由不知天時國運之理,誤引舊說以害人也。故古人云:不知天地人者,不可以為醫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4

帖子

444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7-21 16:47:50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7-21 17:17 編輯

1.兩經治病云,某病取某穴者固多,其餘則指經而不指穴。如靈樞終始篇云:人迎一盛,瀉足少陽,補足太陰。厥病篇云:厥頭痛,或取足陽明太陰,或取手少陽足少陰;耳聾取手陽明;嗌乾取足少陰,皆不言某穴,其中又有瀉子補母等義。今則每病指定幾穴,此二失也。

2.兩經論治井營輸經合最重,冬刺井,春刺營,夏刺輸,長夏刺經,秋刺合,「凡只言某經而不言某穴者,大都皆指井營五者為言。」今則皆不講矣

按:只言取經,不言某穴,是因為取其經,至於井滎輸經合則按時?或按子母補瀉而決?

3.《內經》云:吸則  內針,無令氣忤;靜以久留,無令邪布。吸則轉針,以得氣為故;
吸則納針,無令氣忤。又吸則轉針。皆因吸氣,則納外來之清氣也。醫者用針,亦有外來之氣,故而併吸氣時施,則皆外來而不忤於內。

4. 候呼引針,呼盡乃去,大氣皆出為瀉。
呼則自身之大氣亦有所瀉。針出則針處之氣亦有所瀉,大氣者為大,與大者併瀉,則瀉有度矣。

5.候吸引針,氣不得出,各在其處,推闔其門,令神氣存,大氣留止為補。
吸納清氣時引針,全身氣機向內,針處之氣不得出。推闔其門,無門可出矣,故神氣存,大氣留止。

6. 靜以久留,無令邪佈
等待邪氣至,不作手法以免邪氣因手法而出入散離?

7.納針之後,必候其氣。刺實者,陰氣隆至乃去針;刺虛者,陽氣隆至乃出針。氣不至無問其數,氣至即去之勿復針。《難經》云:先以左手壓按所針之處,彈而努之,爪而下之。其氣來如動脈之狀,順而刺之,得氣因而推內之,是謂補;動而伸之,是謂瀉。今則時時轉動,俟針下寬轉,而後出針,不問氣之至與不至,此五失也。

候其氣?

8.凡針之深淺隨時不同,春氣在毛,夏氣在皮膚,秋氣在肌肉,冬氣在筋骨。故春夏刺淺,秋冬刺深,反此有害。今則不論四時,分寸各有定數,此六失也。
現適長夏,入針宜淺,以在皮膚?

9.古人刺法,取血甚多,靈樞血絡論言之最詳。而頭痛腰痛,尤必大瀉其血。凡血絡有邪者,必盡去之。若血射出而黑,必令變色,見赤血而止,否則病不  除而反有害。今人則偶爾見血病者,醫者已惶恐失據,病何由除?此八失也。

吾不擅者

----

《醫學源流論卷下》
針灸失傳論057
內文:靈素兩經,其詳論藏府經穴疾病等說。為針法言者,十之七八;為方藥言者,十之二三。上古之重針法如此,然針道難而方藥易,病者亦樂於服藥而苦於針,所以後世方藥盛行,而針法不講。今之為針者,其顯然之失有十,而精微尚不與焉。兩經所言十二經之出入起止淺深左右,交錯不齊,其穴隨經上下,亦參差無定。今人祇執  同身寸依左右一直豎量,並不依經曲折,則經非經而穴非穴,此一失也。兩經治病云,某病取某穴者固多,其餘則指經而不指穴。如靈樞終始篇云:人迎一盛,瀉足少陽,補足太陰。厥病篇云:厥頭痛,或取足陽明太陰,或取手少陽足少陰;耳聾取手陽明;嗌乾取足少陰,皆不言某穴,其中又有瀉子補母等義。今則每病指定幾穴,此二失也。兩經論治井營輸經合最重,冬刺井,春刺營,夏刺輸,長夏刺經,秋刺合,凡只言某經而不言某穴者,大都皆指井營五者為言。今則皆不講矣,此三失也。補瀉之法,《內經》云:吸則  內針,無令氣忤;靜以久留,無令邪布。吸則轉針,以得氣為故;候呼引針,呼盡乃去,大氣皆出為瀉。呼盡內針,靜以久留,以氣至為故;候吸引針,氣不得出,各在其處,推闔其門,令神氣存,大氣留止為補。又必迎其經氣,疾內而徐出,不按其痏為瀉,隨其經氣,徐內而疾出,即按其痏為補,其法多端。今則轉針之時,以大指推出為瀉,搓入為補,此四失也。納針之後,必候其氣。刺實者,陰氣隆至乃去針;刺虛者,陽氣隆至乃出針。氣不至無問其數,氣至即去之勿復針。《難經》云:先以左手壓按所針之處,彈而努之,爪而下之。其氣來如動脈之狀,順而刺之,得氣因而推內之,是謂補;動而伸之,是謂瀉。今則時時轉動,俟針下寬轉,而後出針,不問氣之至與不至,此五失也。凡針之深淺隨時不同,春氣在毛,夏氣在皮膚,秋氣在肌肉,冬氣在筋骨。故春夏刺淺,秋冬刺深,反此有害。今則不論四時,分寸各有定數,此六失也。古之用針,凡瘧疾傷寒寒熱咳嗽,一切藏府七竅等病,無所不治。今則  止治經脈形體痿痺屈伸等病而已,此七失也。古人刺法,取血甚多,靈樞血絡論言之最詳。而頭痛腰痛,尤必大瀉其血。凡血絡有邪者,必盡去之。若血射出而黑,必令變色,見赤血而止,否則病不  除而反有害。今人則偶爾見血病者,醫者已惶恐失據,病何由除?此八失也。《內經》刺法有九變十二節。九變者:輸刺、遠道刺、經刺、絡刺、分刺、大瀉刺、毛刺、巨刺、焠刺。十二節者:偶刺、報刺、恢刺、齊刺、揚刺、直針刺、輸刺、短刺、浮刺、陰刺、傍刺、贊刺。以上二十一法視病所宜,不可更易。一法不備,則一病不愈。今則祇直刺一法,此九失也。古之針制有九:鑱針、員針、鍉針、鋒針、鈹針、員利針、毫針、長針、大針,亦隨病所宜而用。一失其制,則病不應。今則大者如員針,小者如毫針而已,豈能治痼疾暴氣?此十失也。其大端之失已如此,而其尤要者,更在神志專一,手法精嚴。經云:神在秋毫,屬意病者,審視血脈,刺之無殆。又云: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,深淺在志,遠近若一,如臨深淵,手如握虎,神無營於眾物。又云:伏如橫弩,起如發機。其專精敏妙如此。今之醫者,隨手下針,漫不經意,即使針法如古,志不凝而機不達,猶恐無效,況乎全與古法相背乎!其外更有先後之序,迎隨之異,貴賤之殊,勞逸之分,肥瘦之度,多少之數,更僕難窮。果能潛心體察,以合聖度,必有神功。其如人之畏難就易,盡違古法,所以世之視針甚輕,而其術亦不甚行也。若灸之一法,則較之針所治之病,不過十之一二。知針之理,則灸又易易耳。






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新思園  

GMT+8, 2024-4-19 09:02 , Processed in 0.310925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