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ingBeing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34506|回復: 115

讀國史大綱

[複製鏈接]

34

主題

1420

帖子

4415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15
發表於 2021-10-3 23:24:5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姑且算是舊社會的一環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0

帖子

4415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15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0-3 23:26:49 | 顯示全部樓層
「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,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,一切諉卸於古人。」

當自反省之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0

帖子

4415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15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0-3 23:53:45 | 顯示全部樓層
「彼之把握全史,特把握其胸中所臆測之全史。彼對於國家民族已往文化之評價,特激發於其一時之熱情,而非有外在之根據⋯⋯彼非能真切沉浸於已往之歷史智識中。」

1. 小心現實裡「激發於一時熱情」的評價、文章。
2. 誰是「真切沉浸於歷史智識」裡,我想,這也是識人,識學所需留意。「真切沉浸」於一門學問,不容易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0

帖子

4415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15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0-13 15:16:39 | 顯示全部樓層
「禮本為祭儀,推廣而為古代貴族階級間許多種生活的方式和習慣。此種生活,皆帶有宗教的意味與政治的效用。宗教、政治、學術三者,還保著最親密的聯絡。

祭禮的搖動,即表示著封建制之崩潰。」

上述講的,是自周、春秋至戰國的祭禮動搖,比如論語記載,八佾舞於庭,是諸侯僭上天子之禮。即使春秋時魯有天子的郊禮,我想,這是天子地位不行,文化保留於魯。

自清迨後,國家祭禮崩潰了,可也表示著二千年古代建制之崩潰乎?
不同的是,現在比起春秋秦漢,多了顯學的科學,將來的國政還會恢復祭禮嗎?唐君毅認為值得提倡的三祭還會再現嗎?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0

帖子

4415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15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0-13 15:18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「宗廟裡的祝史,還兼掌占星候氣,布暦明時,使民間得依時耕稼。」

禮記月令,內經五運六氣七篇,應該也屬候氣之事。
竊疑此乃運氣學之相承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0

帖子

4415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15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0-13 15:20:24 | 顯示全部樓層
「大抵古代學術,只有一個禮。古代學者,只有一個史。」

醫是否出自禮,吾未知。
但按照禮記對於天地人身的理解,董仲舒記錄人身的道理,二者應相會已久,如同一世界,而其用有所不同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0

帖子

4415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15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0-13 15:25:39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1-10-13 15:28 編輯

在五畜五穀這些接近食療、飲食、祭儀範疇的事情,禮便與醫發生了關係。可以見於禮記、周禮。

不過,考慮到大家取象稍有不同,諸如隋五行大義亦有些許身體內容,但取象不同。吾思之,可以思作不同的象數系統,儘管禮記、五行大義的取象有其意義,亦有啟發性,但若要相比黃帝內經,相比已經融通本草藥物習於人身久矣,當以此內經之象數為本,為更得其本質,如此,則不亂矣。

禮尚可接於五臟之類,至於後世深入擴展的本草諸藥,自當為醫家之本業,吾以此為醫禮分家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0

帖子

4415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15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0-20 11:14:49 | 顯示全部樓層
查查竇太后簡史,看到她採信道德經,卻對儒生不滿而罰之,覺得是未明道德經之柔弱勝剛強。惟其與民休息,再看到漢武帝晚年亦需靜養國力,則於大處看,治國方針仍有益於民。
再計較其個人,或許人皆有其過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0

帖子

4415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15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0-20 23:27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1-10-23 11:05 編輯

漢劉向:「王者不可不通三統,明天命所授者博,非獨一姓。自古及今,未有不亡之國。」

原來在漢朝,已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變化成聖人受命,天降符瑞,至王朝德衰,禪國讓賢而新聖人受命之觀點。
可惜此論在王莽失敗後成為無人再談的失敗,個人覺得,這是當時的國家文化體制,尚未能夠妥善面對與處理「讓賢」的失敗,那種改朝換代的成本太大了,大到只能有一次。然後,就只餘下歷代皇朝潰爛後的不得已改朝換代。

如今看來,只是更易成 「民命授權」,加快循環受命的「數年一舉」,德衰則與另一候選人相爭,德盛則續期。關鍵是自天命下降至民命,而任期也快速縮減。至於是否不可能子繼父位?看看別邦布殊家族,三人有力爭選,二人繼位...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0

帖子

4415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15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0-20 23:27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天命與民命誰更精明?不知道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新思園  

GMT+8, 2024-3-29 22:49 , Processed in 0.316907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