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ingBeing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樓主: 任人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讀國史大綱

[複製鏈接]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101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3 18:46:27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2-3 18:52 編輯

明末一般社會風氣之墮落,學者之空虛欺詐,名士之放涎風流,經歷亡國之慘禍而態度激變。刻苦、堅貞、強毅、篤實、博綜,遂為晚明諸遺老治學為人共有之風格。諸老大抵皆少歷艱苦,晚臻耋壽。(如夏峰年九十七,梨洲八十五,二曲七十九,船山七十四,亭林、習齋皆七十。)此皆民族之元氣,巋然獨存於凶喪耗散之余。彼輩莫不有體有用,形成多方面圓滿完整之人生。其為人立身與成學著書、皆卓然有以起後世之敬慕。北宋諸儒無其剛毅,東漢諸儒無其博實。實中國學術史上一段極有光輝之時期也。
⋯⋯
而屈膝清廷的中國士人,因遺民榜樣擺在一旁,亦足使他們良心時時發露,吏治漸上軌道。師生如孫夏峰之於湯潛庵,朋友如呂晚村之於陸稼書,親戚如顧亭林之於徐乾學兄弟,此等舉不勝舉。


--------

論刻苦、毅力、堅貞,則此輩值得留意。錢氏謂「此皆民族之元氣,巋然獨存於凶喪耗散之余。」誠然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102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3 18:48:57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2-3 18:51 編輯

清初諸帝努力漢化的程度,亦相當可贊美。
尤其如康熙之好學。年十七、八時、以讀書過勤咯血,猶不肯廢。初,講官隔日進講,帝令改按日進講。三藩變起,帝猶不肯廢進講之制。修葺宮殿,則移居瀛台,仍令講官進講。二十三年南巡,泊燕子磯,夜至三鼓,猶不輟誦。於天文歷算,皆所通曉,為清代帝王中第一人。

循而久之,社會元氣漸復,清室的帝王便不免漸漸驕縱起來。如乾隆已不能如康熙、雍正之操心深慮。
而一輩士人則事過境遷,亦漸漸的腐化。

--------

在此一記康熙之好學,亦有努力勤奮之帝王。

至於順境中驕縱,平人亦易。
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103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30:19 | 只看該作者
他們只利用了元明以來做八股應舉得程朱招牌,他們決不願學者認真效法程朱,來與聞他們的政權。
四庫館臣作四庫全書提要,對程朱宋學,均濫肆慢罵。此非敢顯背朝廷功令,實是逆探朝廷意志,而為奉迎。東吳惠氏有楹帖雲:「六經尊服鄭,百行法程朱。」清廷科舉功令,只是六經尊程朱而已。另一面則推波助瀾,假意提倡江、浙考據之學,務期學者只埋頭不張眼,則是百行法服鄭也。清廷能自以私意操縱學風,正為其對中國學術文化有相當瞭解之故。
此等風氣,恰恰上下相浹洽,而學者精神,遂完全與現實脫離。應科舉覓仕宦的,全只為的是做官,更沒有絲毫以天下為己任的觀念存在胸中。清代中葉以後學術雖日盛,而吏治卻日衰,正為此故。
....

到士大夫腐化了,吏治振作不起來,則民眾只有受苦,絕對沾不到惠澤。因此待到士大夫階層反抗清代的意志漸漸消滅,即鉗製成功,而士大夫趨於腐化。即下層社會反抗清廷的氣燄漸漸熾盛。因吏治敗壞,民不聊生。嘉慶十八年,蔣攸銛疏:「我朝累代功德在民,而亂民愍不畏法,此皆由於吏治不修所致。」可渭道破此中消息矣。這是狹義的部族政權不可避免的一種厄運。

-----------

此處大概的進路是,清朝學術漸漸往「學術活動」上發展,而偏離士大夫精神,與政治不相干,久久連官場吏治風氣也腐敗起來。領袖如果沒有了這種奮進為民的精神,餘下的就是孟子所謂的小體,名利之欲,人會變得自私起來,而這種變化恐怕是整個社會,整個階層的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104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35:03 | 只看該作者
清朝宗教起義,多鼓動農民起事,其中一個可怕手段在斷人後路,燒其房屋,領其離響百里而不知路向,加上後有追兵,這些農民除了繼續盲目跟隨領路人,恐怕沒其他選擇了。

李秀成《供狀》雲:「凡是拜上帝之家,房屋俱要放火燒了。寒家無食,故而從他。鄉下之人,不知道路,行百十裡外,不悉回頭,後又有追兵。」這是農民決意叛變從事革命之真供狀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105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37:07 | 只看該作者
廣東有三合會,流行於南洋、珠江流域一帶。洪王(洪秀全)告人,謂:「三合會之目的,在反清復明。其會組織在康熙朝,目的亦可謂適當。然至今二百年,今日反清可也,復明未見其是。吾既恢復舊山河,不可不建立新朝。」

------

這裡只是一提,三合會的歷史看來比想像中悠遠古樸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106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39:11 | 只看該作者
有田同耕,有飯同食,有衣同穿,有錢同使。無處不均勻,無人不飽暖。凡當收成時,兩司馬督伍長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,可接新谷外,余則歸國庫,凡麥、豆、麻、布、帛、雞、犬各物及銀、錢亦然。蓋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,天下人人不受私物,物歸上主,則主有所運用,處處平勻,人人飽暖矣。

-------

天朝也不允許私人財產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107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42:22 | 只看該作者
洪、楊的耶教宣傳,並非真耶教。激動了一輩傳統的讀書人之反感。洪、楊的騷擾政策,惹起了一輩安居樂業的農民之敵意。曾國藩的湘軍即由此而起。
曾國藩世世業農,以在籍母喪侍郎幫辦團練。自咸豐二年十二月始,至四年出師湖北。有《討賊檄》,謂:「粵匪自處於安富尊榮,而視我兩湖、三江被脅之人,曾犬豕牛馬之不若。竊外夷之緒,崇天主之教。農不能自耕以納賦,謂田皆天主之田也。商不能自賈以納息,謂貨皆天主之貨也。士不能誦孔子之經,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、《新約》之書,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大變。凡讀書識字者,焉能袖手坐觀,不思一為之所也。」又曰:「李自成至曲阜不犯聖廟。張獻忠至梓潼亦祭文昌。粵匪焚柳州之學官,毀宣聖之木主。所過州、縣,先毀廟宇。忠臣義士如關帝、岳王之凜凜,亦污其宮室,殘其身首。」

---------------

「士不能誦孔子之經,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、《新約》之書,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大變。凡讀書識字者,焉能袖手坐觀,不思一為之所也。」

以今日目之,名教之大變更為盛極也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108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43:54 | 只看該作者
此數年間,清廷雖知曾國藩才力可依,然並不曾想以削平洪、楊事業全付湘軍之仔肩。忽而令之援浙,忽而令之援閩。忽而令之入川,又忽而令之赴蘇。若使曾國藩遵從清廷意旨,必致一事無成,全局失敗而止。

---------------

前線打仗聽從朝廷的指令,看來是難成大事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109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47:59 | 只看該作者
曾、左、胡、李號稱同治中興功臣,然此等人物,僅能平亂,卻不能致治。

一因清政府種族觀念太深,不能推誠大用。
曾、胡皆以文慶主持於內,始得稍有展布。胡林翼為湖北巡撫,委曲交歡於湖廣總督官文,始克盡其為湘軍後方之職責。咸豐遺詔:「無論何人,克南京封郡王」,而曾國藩僅得封一等勇毅侯,曾國荃、李鴻章、左宗棠皆為一等伯。南京於同治三年六月克復,十月即命曾國藩離守剿捻。此後曾即往返於兩江、直隸兩督任,未得為中央官。清廷曾諭國藩保薦督、撫大員,國藩引嫌,謂:「宜防外重內輕之漸,兼杜植私樹黨之端。」洪、楊平,即亟亟謀遣散湘軍,以淮軍自代。曾、胡皆善處當時之變局,以自成其所欲達之目的。

二則因胡既早卒,曾、左諸人皆馳驅軍旅,效命疆場,未得為中央大吏,於朝政少可獻替。
曾氏同治元年五月七日日記,詳論洋務,謂:「欲求自強之道,總以修政事、求賢才為急務,以學作炸炮、學造輪舟等具為下手工夫」雲雲。知曾氏並非專知有兵事,不知有民政者。曾氏對當時朝政極抱不滿,然方其在翰院為部臣時,尚敢稍為論列。其後出外操握軍權,因種種牽掣顧慮,對朝政即嘿不發言,一意以平亂為主。逮平亂以後,畏讒避謗,急流勇退。遣散湘軍,以淮軍代。平捻之任,交付與李鴻章。如江南製造局、譯學館及派遣留學生等,只就疆吏可辦者辦之,於朝政綱領,更無獻替。其幕府賓僚,亦極少為清廷重用者。
⋯⋯

因此軍事上雖足平亂,而吏治官方,依然腐敗。釀亂之源,依然存在。只為社會元氣大損,一時再鼓不起亂來。急病不死,變成慢病。而其病已成絕症,不可救藥。

----------------

「逮平亂以後,畏讒避謗,急流勇退。遣散湘軍,以淮軍代。」急流勇退,保存自身,但吏治病源也只能持續不已,直至錢氏所云已成絕症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6

帖子

4449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49
110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6 00:03:57 | 只看該作者
最後簡論清末變法之失敗原由。

其一是滿洲君臣不會喜歡變法自削地位。
其二是政府官員腐化,人才欠缺,而有一批損貲之輩,這些人不知道變法圖強為何事,更首先會留意到變法妨礙他們的地位與前途。他們既不會協助襄成此事,又會在後方掣肘。這種政治積習與氛圍中,少量的真知灼見聲音是浮不上政治上層。

最後只能外患日緊,即使廢科舉興學校也要數十年時間收效,而內政腐敗,人心就不再能按捺,然興起對會部政治徹底改革的要求。(此㲃人心不能按捺,是一個關要)

至於戊戌變法,主事皇帝無實權,康有為僅為督辦上海官報,也是欠缺政治名義和實力。
康氏上皇帝書謂:「守舊不可,必當變法。緩變不可,必當速變。小變不可,必當全變。」而錢氏評速變、全變,惟有革命。宋神宗、王荊公在熙寧時,尚不能速變、全變,清德宗之強毅有力遠不如宋神宗,康有為之位望資歷遠不如王荊公,如何能速變、全變?⋯⋯大抵當時變法,牽一髮,動全身。苟求全變,勢不能速。若使有統籌全局之君、相,慎思密慮,徐以圖之,庶乎有濟。而清室諸帝,自咸豐以下皆非其人。

至於辛亥革命,則從政治領導改進社會之希望斷絕,不得不由社會領導來改進政治。前者犧牲較少,進趨較易(即日本明治維新所取之路徑);後者則犧牲大而進趨難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新思園  

GMT+8, 2024-4-26 05:51 , Processed in 0.060370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