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ingBeing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樓主: 任人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讀國史大綱

[複製鏈接]

34

主題

1431

帖子

4473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73
107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42:22 | 只看該作者
洪、楊的耶教宣傳,並非真耶教。激動了一輩傳統的讀書人之反感。洪、楊的騷擾政策,惹起了一輩安居樂業的農民之敵意。曾國藩的湘軍即由此而起。
曾國藩世世業農,以在籍母喪侍郎幫辦團練。自咸豐二年十二月始,至四年出師湖北。有《討賊檄》,謂:「粵匪自處於安富尊榮,而視我兩湖、三江被脅之人,曾犬豕牛馬之不若。竊外夷之緒,崇天主之教。農不能自耕以納賦,謂田皆天主之田也。商不能自賈以納息,謂貨皆天主之貨也。士不能誦孔子之經,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、《新約》之書,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大變。凡讀書識字者,焉能袖手坐觀,不思一為之所也。」又曰:「李自成至曲阜不犯聖廟。張獻忠至梓潼亦祭文昌。粵匪焚柳州之學官,毀宣聖之木主。所過州、縣,先毀廟宇。忠臣義士如關帝、岳王之凜凜,亦污其宮室,殘其身首。」

---------------

「士不能誦孔子之經,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、《新約》之書,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大變。凡讀書識字者,焉能袖手坐觀,不思一為之所也。」

以今日目之,名教之大變更為盛極也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31

帖子

4473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73
106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39:11 | 只看該作者
有田同耕,有飯同食,有衣同穿,有錢同使。無處不均勻,無人不飽暖。凡當收成時,兩司馬督伍長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,可接新谷外,余則歸國庫,凡麥、豆、麻、布、帛、雞、犬各物及銀、錢亦然。蓋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,天下人人不受私物,物歸上主,則主有所運用,處處平勻,人人飽暖矣。

-------

天朝也不允許私人財產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31

帖子

4473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73
105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37:07 | 只看該作者
廣東有三合會,流行於南洋、珠江流域一帶。洪王(洪秀全)告人,謂:「三合會之目的,在反清復明。其會組織在康熙朝,目的亦可謂適當。然至今二百年,今日反清可也,復明未見其是。吾既恢復舊山河,不可不建立新朝。」

------

這裡只是一提,三合會的歷史看來比想像中悠遠古樸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31

帖子

4473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73
104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35:03 | 只看該作者
清朝宗教起義,多鼓動農民起事,其中一個可怕手段在斷人後路,燒其房屋,領其離響百里而不知路向,加上後有追兵,這些農民除了繼續盲目跟隨領路人,恐怕沒其他選擇了。

李秀成《供狀》雲:「凡是拜上帝之家,房屋俱要放火燒了。寒家無食,故而從他。鄉下之人,不知道路,行百十裡外,不悉回頭,後又有追兵。」這是農民決意叛變從事革命之真供狀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31

帖子

4473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73
103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5 23:30:19 | 只看該作者
他們只利用了元明以來做八股應舉得程朱招牌,他們決不願學者認真效法程朱,來與聞他們的政權。
四庫館臣作四庫全書提要,對程朱宋學,均濫肆慢罵。此非敢顯背朝廷功令,實是逆探朝廷意志,而為奉迎。東吳惠氏有楹帖雲:「六經尊服鄭,百行法程朱。」清廷科舉功令,只是六經尊程朱而已。另一面則推波助瀾,假意提倡江、浙考據之學,務期學者只埋頭不張眼,則是百行法服鄭也。清廷能自以私意操縱學風,正為其對中國學術文化有相當瞭解之故。
此等風氣,恰恰上下相浹洽,而學者精神,遂完全與現實脫離。應科舉覓仕宦的,全只為的是做官,更沒有絲毫以天下為己任的觀念存在胸中。清代中葉以後學術雖日盛,而吏治卻日衰,正為此故。
....

到士大夫腐化了,吏治振作不起來,則民眾只有受苦,絕對沾不到惠澤。因此待到士大夫階層反抗清代的意志漸漸消滅,即鉗製成功,而士大夫趨於腐化。即下層社會反抗清廷的氣燄漸漸熾盛。因吏治敗壞,民不聊生。嘉慶十八年,蔣攸銛疏:「我朝累代功德在民,而亂民愍不畏法,此皆由於吏治不修所致。」可渭道破此中消息矣。這是狹義的部族政權不可避免的一種厄運。

-----------

此處大概的進路是,清朝學術漸漸往「學術活動」上發展,而偏離士大夫精神,與政治不相干,久久連官場吏治風氣也腐敗起來。領袖如果沒有了這種奮進為民的精神,餘下的就是孟子所謂的小體,名利之欲,人會變得自私起來,而這種變化恐怕是整個社會,整個階層的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31

帖子

4473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73
102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3 18:48:57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2-3 18:51 編輯

清初諸帝努力漢化的程度,亦相當可贊美。
尤其如康熙之好學。年十七、八時、以讀書過勤咯血,猶不肯廢。初,講官隔日進講,帝令改按日進講。三藩變起,帝猶不肯廢進講之制。修葺宮殿,則移居瀛台,仍令講官進講。二十三年南巡,泊燕子磯,夜至三鼓,猶不輟誦。於天文歷算,皆所通曉,為清代帝王中第一人。

循而久之,社會元氣漸復,清室的帝王便不免漸漸驕縱起來。如乾隆已不能如康熙、雍正之操心深慮。
而一輩士人則事過境遷,亦漸漸的腐化。

--------

在此一記康熙之好學,亦有努力勤奮之帝王。

至於順境中驕縱,平人亦易。
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31

帖子

4473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73
101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3 18:46:27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2-2-3 18:52 編輯

明末一般社會風氣之墮落,學者之空虛欺詐,名士之放涎風流,經歷亡國之慘禍而態度激變。刻苦、堅貞、強毅、篤實、博綜,遂為晚明諸遺老治學為人共有之風格。諸老大抵皆少歷艱苦,晚臻耋壽。(如夏峰年九十七,梨洲八十五,二曲七十九,船山七十四,亭林、習齋皆七十。)此皆民族之元氣,巋然獨存於凶喪耗散之余。彼輩莫不有體有用,形成多方面圓滿完整之人生。其為人立身與成學著書、皆卓然有以起後世之敬慕。北宋諸儒無其剛毅,東漢諸儒無其博實。實中國學術史上一段極有光輝之時期也。
⋯⋯
而屈膝清廷的中國士人,因遺民榜樣擺在一旁,亦足使他們良心時時發露,吏治漸上軌道。師生如孫夏峰之於湯潛庵,朋友如呂晚村之於陸稼書,親戚如顧亭林之於徐乾學兄弟,此等舉不勝舉。


--------

論刻苦、毅力、堅貞,則此輩值得留意。錢氏謂「此皆民族之元氣,巋然獨存於凶喪耗散之余。」誠然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31

帖子

4473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73
100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3 18:42:41 | 只看該作者
民族文化正統的承續者,操在讀書人的手裡。而讀書人所以能盡此職責,則因其有政治上的出路,科舉仕宦。使他們的經濟生活,足以維持在某種水平線之上。中國社會自漢以下,宗教勢力始終有限制,亦為此故。
若使讀書人反對科舉,拒絕仕宦,與上層政權公開不合作,則失卻其經濟憑藉,非躬耕為農,即入市經商,而從此他們亦再不能盡其負荷民族傳統文化之職責。魏、晉、南北朝之士大夫,其門第家業皆可退守,又寺廟亦可藏身。宋、明以來,士大夫不能有退守之基業,而寺廟亦再不佔社會上文化之重要性。
所以一個士人,要想負荷民族傳統文化之職責,只有出身仕宦。即專以教授為生,而來學者之出路,仍以仕宦為終極,否則此教授一業即無生源。明末遺民,雖則抱有極強烈的民族觀念,到底除卻他們自身以外,他們的親戚朋友以至他們的子孫,依然只能應舉做官,這樣便走上與異族政權的妥協。亦惟有如此,他們還可負荷他們最重視的民族文化。

-------

清初較為注意的,是民族文化正統如何承傳,若拒絕與政權合作,經濟收入便驅使他們入巿經商,或退身於寺廟,另外尚有行醫、務農、隱居、處館(在私塾中教書)、游幕(作幕僚)。

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31

帖子

4473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73
99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3 16:17:12 | 只看該作者
清廷又划山海關以外稱東三省,其政制不與內地同。
按:遼河東、西岸,其地久為中國之一部分。如燕太子丹之逃秦,衛滿之獨立,以至三國時公孫度之稱帝,其合則為中國之郡縣,其分亦中國人之事業。滿洲起於吉林長白山外,遼河兩岸皆逐步取之於明。及入關以後,惟恐中國不能久踞,故特以關外為其禁地,備作退步。稱奉、吉、黑為東三省,悉以將軍、都統治之,不許漢人出關。往來過山海關,必憑文票。奉天地方,非貿易營運人不准前往;准往者,仍不得冒濫入籍。吉林則不准再有流民踵至私墾。
不惟吉、黑兩省不能開發,而遼寧一省因與中國隔絕,其地文化亦有退無進。
⋯⋯
中國近代東北文化之落後,實由清人以私意閉塞之也。

----------

清廷入關,有文字獄,高壓政策,不許士人言論、結社、出版等事。見又有東三省閉塞之事,小記之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31

帖子

4473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73
98#
 樓主| 發表於 2022-2-3 16:08:56 | 只看該作者
清自努爾哈赤至皇太極,以一小部落兩代近三十年,遽得入關破北京,蓋有數因:
一、明萬曆中年以下,政治極端腐敗。
二、其先以承平日久,武備廢弛,又復輕敵。
三、其後如熊廷弼、袁崇煥、孫承宗等,皆以一人支持邊事有餘,乃明廷或誅或罷,既不顧惜,又無定策。明廷相傳家法,對誅戮臣僚,曾不重視。又信用宦寺,宜其自壞乾城。又崇禎朝十七年中,閣臣至四、五十易,而猶自雲:「朕非亡國之君。」蓋徒知責下,不知反躬。明諸帝一脈相傳如此。
四、因盈廷紛議誤事。
泰昌元年,熊廷弼見黜上疏:「今朝堂議論,全不知兵。冬、春之際,敵以冰雪稍緩,哄然言師老財匱,馬上促戰。及軍敗,始愀(qiǎo)然不敢復言。比臣收拾甫定,而愀然者又復哄然責戰矣。疆場事當聽疆場吏自為之,何用拾帖括語,徒亂人意,一不從,輒怫(fú)然怒哉。」
天啓二年與王化貞爭事上疏:「臣以東西南北所欲殺之人,適遘(gòu)事機難處之會。諸臣能為封疆容則容之,不能為門戶容則去之;何必內借閣臣、外借撫道以相困?」又云:「經、撫不和,恃有言官。言官交攻,恃有樞部。樞部佐鬥,恃有閣臣。今無望矣。」
崇禎元年袁入對,言:「以臣之力,守全遼有餘,調眾口不足。即不以權力掣臣肘,亦能以意見亂臣謀。」又言:「恢復之計,不外以遼人守遼土,以遼土養遼人。守為正著,戰為奇著,和為旁著。法在漸,不在驟;在實,不在虛。馭邊臣但當論成敗之大局,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。事任既重,為怨實多,為邊臣甚難。中有所危,不得不告。」又其時對流寇常以議撫誤兵機,對滿洲又因格於廷議,不得言和,遂致亡國。若先和滿,一意剿賊,尚可救。
五、漢奸之外附。
孔、耿之去,已挾軍隊俱降。洪承疇、吳三桂部下,皆御外之精卒,掃數十萬人外附,吳三桂寧遠兵號五十萬。中國何以復守?甚後如劉良佐、高傑等軍隊,陸續降者尚數十、百萬人。
六、流寇之內潰。臟腑既爛,四肢何用?
------------

當中熊廷弼之疏見議論亂軍政之事,確為「疆場事當聽疆場吏自為之,何用拾帖括語,徒亂人意,一不從,輒怫然怒哉。」所述意見不獲接納,即怫然憤怒,又誠為小人之為。

袁崇煥言:「以臣之力,守全遼有餘,調眾口不足。即不以權力掣臣肘,亦能以意見亂臣謀。」又見戰事在前,廷事在後,苟眾口不調,則掣肘與意見紛飛,足以拖後足,何以發力?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新思園  

GMT+8, 2024-5-19 06:04 , Processed in 0.060808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