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ingBeing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樓主: 任人

讀國史大綱

[複製鏈接]

34

主題

1421

帖子

443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3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25 10:44:44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1-12-25 10:45 編輯

北周書文帝紀魏大統十一年春三月令:「古之帝王所以建諸侯、立百官,非欲富貴其身而尊榮之,蓋以天下至廣,非一人所能獨治,是以博訪賢才,助己為治,若知其賢,則以禮命之。其人聞命之日,則慘然曰:『凡受人之事,任人之勞,何捨己而從人?』又自勉曰:『天生儁士,所以利時。彼人主欲與我共為治,安可苟辭?』於是降心受命。其居官也,不惶恤其私而憂其家,故妻子或有飢寒之弊而不顧。於是人主賜以俸祿、尊以軒冕而不以為惠,賢臣受之亦不以為德。為君者誠能以此道授官,為臣者誠能以此情受位,則天下之大,可不言而治。後世衰微,以官職為私恩,爵祿為榮惠。君之命官,親則授之,愛則任之。臣之受位,可以尊身而潤屋者,則迂道而求之。至公之道沒,而奸詐之萌生。天下不治,正為此矣。今聖主中興,思去澆溈。在朝之士,當念職事之艱難。才堪者審己而當,不堪者收短而避。使天官不妄加,工爵不虛受,則淳素之風庶幾可返。 」

「古之帝王所以建諸侯、立百官,非欲富貴其身而尊榮之,蓋以天下至廣,非一人所能獨治,是以博訪賢才,助己為治,若知其賢,則以禮命之。 」
非欲富貴其身而尊榮之,此尊之大義。

「凡受人之事,任人之勞,何捨己而從人?」
此莊子之不欲任事捨己而隱遁者。

「又自勉曰:『天生儁士,所以利時。彼人主欲與我共為治,安可苟辭?』於是降心受命。」
「降心受命」,此自道家獨身而轉儒之出世也,甘願自降其心,自屈本性,而行世間治亂之事。猶自化一己自然之性,以起治理之人為造作。

「在朝之士,當念職事之艱難。才堪者審己而當,不堪者收短而避。使天官不妄加,工爵不虛受,則淳素之風庶幾可返。 」
難哉。淳素之風幾可復返,難哉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1

帖子

443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3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25 10:52:07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1-12-25 10:55 編輯

官號詔云:「官無常名,而任有定分。桀紂南面,雖高可薄;姬旦為下,雖卑可尊。一官可以效智,華門可以垂範。故量己者,令終而義全;昧利者,身陷而名滅。故道義,治之本,,名爵,治之末。名不本於道,不可以為宜;爵無補於時,不可以為用。」此等語殆是崔宏筆。

道德經云:「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是以侯王自稱孤、寡、不穀。此非以賤為本耶?」
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斯乾九五之飛龍在天,猶有初九潛龍勿用之時。

「桀紂南面,雖高可薄」
此清濁混淆,陰陽反作也。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1

帖子

443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3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25 10:59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「天道遠,人道邇」
鄭子產語,確是。其旨悠遠。

「人而不仁,如禮何?」
祭祀再多,無補其不仁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1

帖子

443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3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25 11:00:54 | 顯示全部樓層
錢氏謂,後代中國祭孔,亦以大群的、公的敬禮事之。如關公等神祠,則與觀音等同為各個人的私祈求所歸向,論中國宗教思想,必分辨此兩種之不同。

古代人民信仰尊敬上帝之存在,而禮拜上帝之儀節由天子執行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1

帖子

443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3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25 11:04:54 | 顯示全部樓層
錢氏謂「道家則對於鬼神上帝,為激烈的破壞」,此論以儒墨皆有本於天的道德理論教化人民,統於聖君之下推行聖賢政治。而莊老則主以無治,「小國寡民」,「不教」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1

帖子

443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3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25 12:09:07 | 顯示全部樓層
古陰陽家的資料不多,記述一點。

「陰陽與五行,並非兩派,此派以陰陽五行說明宇宙萬物,已為採用道家莊老言自然萬物的說法。」
史記孟荀列傳詳載鄒衍學說。其推而廣之以言地理,又推而遠之以言歷史,皆與莊子齊物、秋水路徑相似。以一氣分陰陽,其論採於道家;五行則由當時新發現天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星而起。(按:周禮已有四時五味之起,不必必歸於五行星)

「惟其主要精神,則仍本於儒家。」
即偏重於政治的興味而言仁義是也。

「其學說大約可分為兩部分。一見於呂氏春秋十二紀、淮南時則訓及禮記月令,」
此主五行相生說,如春為木,夏為火,木生火是也。

「大抵主王者行政,須隨時節為轉移」
故曰時則,又曰月令。今俗稱時令、節令,此令字即王者之號令,所謂政令是也。政令當與時節相應,即為天人相應之一主要義。
(按:此說妥矣,實古代科技未興,農耕人民生活之事,皆隨時節而移,可謂四季之參與人生其甚,而人民無不望天候時,王者亦須順應,而非現今之以科技改造,堅持貫徹一己念想。而現今不獨四季,生活之事與四季相涉漸減,亦漸不重視,謂與己無關,可能直至發濕疹流涕之病,才覺然轉天氣與疾病加重相關。惟其所治,亦必尋於藥物,而不曾思其起居飲食之有否法則天地四時)

「此種學說,似頗源於孟子,所謂『勿奪民時』也」
古者以大會獵教戰,必於農隙,因之此派主用兵、用刑必在秋冬。又古人役民築城、浚㸞及修墳墓等大工役治,處處與天氣節候有關。惟孟子偏重人道觀念,以「不忍人之心」及「保民而王」等說之。鄒衍又折向古代宗教意味,偏重天道觀念,遂另造一套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。如謂冬行水令,利於用兵、用刑之類是也。荀子謂:「孟子、子思造為五行」,以晚起五行學說根本要義實導源孟子,非孟子自身即有五行學說也。(此種思想,直至最近俗傳時憲書,仍有某日直某事、某日不宜某事等,由古人以干支紀日,五行家以干支分配五行,於是再以相生相剋說之,即見有宜、不宜。)

「又一部分則為漢儒所傳之「五德終始論」。」
此主五行相剋,如周為火德,秦滅周,故自謂水德,水剋火是也。又時則、月令乃一王每年循環行五德之令;此則為歷史上諸王朝循環各當一德之令。如周為火德,尚赤(此在時則、月令屬夏);秦為水德,尚黑(此在時則、月令屬冬)。兩派學說互自不同,而皆源自鄒衍。大抵前者先起,故呂氏春秋已采之;後者晚出,故秦始皇并六國而采其說。

「此所謂「五德之運」,此「運」字似從孟子「如水益深,如火益熱,亦運而已矣」來。」
運只是因民心之轉移而影響到政權之推遷。五行學家又從民心折返天意,天上無不變之四時,地下亦無一姓之王統。此老子所謂四時之運,功成者退,而董仲舒引伸之曰:雖有繼體守文之君,不害堯、舜之禪讓。於是王室更迭,為一種必然的循環。不重在人道上,而轉重到天道上去。此又是天人相應之例。(今俗傳命運說,即由此來。運即是命之必然的轉動。一國一王政治制度之必然轉動,漸降為一人一家之禍福的命運。)

「故知鄒衍學說原本孟子,不過天道、人道畸輕畸重之間,兩人不同而已。」
上述二說中,無論從何一說,已由惟一的上帝觀念而演化成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色帝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1

帖子

443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3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25 12:10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錢氏指出天道人道之畸輕畸重,此確為現代當須反思之天人相應之際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1

帖子

443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3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25 12:47:02 | 顯示全部樓層
其餘些許需要注意的:

其一,群體失其涵育,私的期求奮興,禮樂衰而方術盛⋯⋯禮樂與方術到底不能融合為一。
當真如此?個人感受,禮樂與方術,皆可調和人身,及至家庭,而方術一部分,也轉為養生,或張景岳談的攝生。
至於時憲書的某日宜某事,某日不宜某事,是否仍宜?先存不論。

其二,大的群體日趨腐敗毀滅,既不能在政治社會大處著力,希圖補救,常自退縮在個人的私期求裡,於是只有從方術再轉到清談。
此即自黃老轉入莊老也。黃老尚帶有政治意味(即牽涉群體),與陰陽學家相羼混。莊老則全屬個人主義。東漢治老子學者常兼通天文圖讖,清談家則否。清談家一方面似較合理,另一方面,則對全體觀念更為淺狹。(按:清談似乎少談元氣?)

在沉迷方術之際,確需如姜子牙推蓍蹈龜,大曰「枯骨死草,何知而凶?」一推而醒,此之謂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1

帖子

443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3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25 12:52:37 | 顯示全部樓層
太宗一朝君臣,每每以有隨相警惕,不敢驕縱荒佚,而成治世。
魏徵所謂:「隨以富強動之而危,我以寡弱靜之而安。」

此易之謂「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」否則初吉終亂也,不可終,貞之失也。富驕屬既濟卦者,猶需謹記,以自剋其利,無名利反侮之禍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4

主題

1421

帖子

4431

積分

論壇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積分
4431
 樓主| 發表於 2021-12-25 13:08:50 | 顯示全部樓層
「直要到政治意識再轉清明,政府漸上軌道,則君臣相與之意態亦變(其君不敢以私屬待其臣,其臣亦不復以私屬自居。君不以防制為事,臣不以篡為能。)。君相仍為相輔成治,而非相剋成敵。其時則魏晉以來的私機關,又一變而成政府正式的首領官,完全實替了秦漢時代的相權,而即以扶翼君權,共同組成一個像樣的政府(其內包有王室)。這便是隨唐統一之復現。

此種轉變,無異乎告訴我們,中國史雖則經歷了四百年的長期紛亂,其背後尚有活力,還是有一個精神的力量,(即是一種意識,或說是一個理性的指導。)依然使中國史再走上光明的路。

唐代中央最高機關,依然是魏晉以來的尚書中書門下三省。但他們現在已是正式的宰相,而非帝王之私屬。其職權分配,則中書掌定旨出命(命令權);門下給事中掌封駁(審駁權);尚書受而行之(施行權);古代的宰相權,現在是析而為三。」

讀國史大綱其中之目的可謂見於此,即是古代自群權分出相權,而相權已有定出大旨者,審駁處,行政者。而君相權之平衡,亦有相輔與相剋之變化,權既有分,時有交替,有施行者,有駁正違失者,豈可謂古代治權獨君王一家?

「中國政治,自秦漢以下,本有一種理性之指導,法度紀綱粗建,無豪強之兼并,無世冑、僧侶之專政;教育、選舉、考試與統治權常有密切之聯繫,不斷吸收社會俊秀分子,公開參政,使其新陳代謝,政府與民眾,即以此為連鎖。」

其理性自具也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新思園  

GMT+8, 2024-4-16 19:53 , Processed in 0.060689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