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人 發表於 2023-8-8 10:23:10

子路說:「我願意將自己貴重的車子、馬匹、衣服、輕軟的皮衣,和朋友一起使用,即使壞掉了,一點也不會感到遺憾。」

有這樣的朋友挺帥氣。



子路曰:「願車、馬、衣、輕裘,與朋友共,敝之而無憾。」

任人 發表於 2023-8-12 15:38:41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8-13 12:39 編輯

公冶長
子曰:「孰謂微生高直?或乞醯焉,乞諸其鄰而與之。」

孔子說:「誰說微生直爽?有人向他要醋,他家沒有時,卻到鄰居家要來給人。」

直應該是人的生活,乃至生命中很重要的元素, 這也是一個文化中應該有的品質, 因為直能導向真誠.
現在的中洲有缺乏真誠的現象,比起報導災情隱隱縮縮,亂用舊時傳媒圖片,以舊亂今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9-12 10:44:28

子曰:「賢哉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回也!」
       
孔子說:「顏回真賢德!一籃飯,一瓢水,在陋巷,人人都愁悶,他卻樂在其中。顏回真賢德!

按: 回也不改其樂,賢哉回也。其實孔子很豁達從容,對於顏回如此也欣賞其樂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9-12 10:58:48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9-12 11:15 編輯

雍也:

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。閔子騫曰:「善為我辭焉。如有復我者,則吾必在汶上矣。」

季氏請閔子騫當費市市長。閔子騫說:「請替我婉言謝絕了吧!如果再有人請我,我就逃到外國去。」

按: 朱子注曰:「在聖人則不然者,蓋居亂邦、見惡人,在聖人則可;自聖人以下,剛則必取禍,柔則必取辱。」這點值得留意,入亂邦,文化環境惡劣,惡人亦多,容易衝撞。如果剛強容易取禍,即使柔軟也會受辱,入之而可很不容易。相對也能看到里仁為美,擇處仁的重要。
子曰:「里仁為美。擇不處仁,焉得知?」
孔子說:「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,是最好不過的事。選住址不顧環境,哪算聰明?」

任人 發表於 2023-9-12 13:32:25

好像有時在衝突矛盾下, 更容易見到一個人的本性, 擅長與不擅長處, 如何應對等等. 難怪孔子說人焉廋哉。

為政:
子曰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」
孔子說:「分析其動機,觀察其行動,瞭解其態度;人藏哪去?人藏哪去?」

任人 發表於 2023-9-12 19:11:20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2-12 12:00 編輯

有時候要找找其他介紹背景, 更容易明白. 季氏等三家把持了魯國的政權,僭越禮制。而季氏家的費宰,也有樣學樣,屢屢發生背叛季氏的亂事。上行下效,可能季氏僭越,在下的人也被這種貪心耳濡目染了。又可以說,既然在上也如此, 那我也可以如此吧?

////

   季康子想請閔子騫擔任費邑的長官。閔子騫向指派前來的介紹人說:「請妥善的為我辭去這項職務吧!假如再為此事來找我,那我一定離開魯國,到汶水北邊的齊國去了! 」
    「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」,上一章是季康子請問孔子的三位弟子,本章雖然只提到「季氏」,那應該就是季康子了。因為《論語》編纂時,常常同類的就會編在一起。閔子騫,姓閔,名損,字子騫。少孔子十五歲,是魯國人。孝行感人,是孔門德行科的大弟子。「費宰」,「費」是魯國國君僖公時,賞賜給季氏的采邑。「宰」,家臣的長官。季氏等三家把持了魯國的政權,僭越禮制。而季氏家的費宰,也有樣學樣,屢屢發生背叛季氏的亂事。費邑的錢財及權力受到了威脅,所以季康子想請有德行、有才幹的閔子騫擔任費宰。
    「善為我辭焉」,這是閔子騫對前來的介紹人說的,要他善巧方便向季氏辭謝費宰的職務。反觀我們自身,假使替公家辦事,遇到安分守規矩的長官,雖然薪水少,仍然可以做下去。假使長官貪贓舞弊,他必定找部屬配合犯法,這時就要趕快辭職。否則東窗事發,被處罰判刑,就是人生最大的恥辱。如果這種恥辱都不以為然,就如同禽獸一般,失去為人的資格了!

http://www.minlun.org.tw/old/422/t422/t422-8-3.htm

任人 發表於 2023-9-26 15:37:17

   子曰:「不有祝鮀之佞,而有宋朝之美,難乎免於今之世矣!」

娛樂圈的主持,電台主持,不就講求有敏捷的口才和俊美的外貌?


引論語簡說:

   孔子說:「沒有祝駝的口才,以及宋朝的美貌,很難立足於世!」
「不有祝鮀之佞」,「祝」是宗廟的官職,祭祀時負責唱誦祈禱的贊詞。「鮀」人名,字子魚,有口才,受寵於國君衛靈公,喜好阿諛巴結,是衛國的大夫。「佞」說話敏捷,對答如流。
    在魯定公四年,周天子派了劉文公會合天下諸侯。當時,衛國大夫子行敬子向衛靈公稟告:「會盟這種大事,想要得到合宜的結果,是很難的。會中往往有爭執和怨言,更是難以處理,必須派祝鮀隨從,憑藉他的口才協助才恰當。」於是,衛靈公就命令祝鮀一起同行。因為會盟要排定各國的次序,私下得知蔡國排在衛國之前,理由是蔡國的始祖蔡叔,是衛國始祖康叔的哥哥。為了爭取衛國居先,祝鮀細數周朝開國周公協助天子分封諸侯的情形,並不是按照年紀的大小來排列,而是注重德行。而現在諸國會盟,是想要恢復文王武王的大道,衛國的康叔有賢德,遠遠超出亂國的蔡叔,把衛國排在蔡國的後面,豈能符合注重德行的本意呀!後來,衛國得以排在蔡國的前面。祝鮀如此能言善辯,難怪受寵於衛靈公,但是要福國利民,還是得借重賢才而不是光靠口才。
   「而有宋朝之美」,「而」是「與」、「及」的意思。「宋朝」是宋國的公子朝,是一位美男子,他到衛國擔任大夫,很得到衛靈公夫人南子的寵幸。
   「難乎免於今之世矣!」「免」是免除的意思。到底是免除什麼,孔子並未明說。這句話也就是說,很難在社會上立足。這是孔子幽默的說法,反諷衛靈公只重視外表及口才,卻不知重用賢才。
   《禮記.中庸》裡,孔子說:「尊賢則不惑」,尊重有賢德的人,來指明自己的偏失,才不會受到迷惑。又說:「敬大臣也,體群臣也」,君王恭敬公忠體國的大臣,體恤盡忠職守的群臣。就像劉備三顧茅廬,敦請諸葛孔明,文王禮請姜尚,商湯恭請伊尹,否則賢能的人豈肯鞠躬盡瘁,為君為國犧牲奉獻?有良心的君王才肯如此。賢能的臣子存有良心,必定想輔佐他的君王像堯舜一樣愛民如子,使部屬各安其位,教導百姓守住本分,讓他們得到恩澤。
    今日之下,選舉所注重的也是口才和外表,而賢德的修養就很難被人發現,難怪孔子早有如此感嘆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10-18 12:04:58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10-19 11:56 編輯

   雍也第六

   子見南子,子路不說。夫子矢之曰:「予所否者,天厭之!天厭之!」
   
   論語簡說:   
   
    孔子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後,子路很不高興。孔子就直接告訴子路:「我現在遭遇到否閉不通的時運,是上天要閉塞我呀!是上天要閉塞我呀!」
   「子見南子」,「南子」,是衛國國君靈公的夫人,靈公很寵愛他,放任他行為淫亂,擾亂政事。太子蒯聵看了非常不滿,想除掉南子。南子知道後,就鼓惑靈公殺太子蒯聵,迫使太子出奔到晉國。後來衛靈公去世,沒有人繼承,南子就立了蒯聵的兒子輒為國君,稱作衛出公。這時流亡在晉國的太子蒯聵,也想回衛國繼承君位,造成了父子爭國的情況。父子兩派的勢力相爭,引起衛國政局大亂。
    孔子周遊列國時,多次來到衛國,南子一直想見孔子,就事先派人向孔子致意。但是孔子並不想見她,也不想因她的關係而出仕為官。卻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,只好見了南子。
   「子路不說」,「說」和悅相通,是喜悅的意思。子路個性直率,認為見南子是不對的事,所以很不高興。
   「夫子矢之曰」,「矢」,是直接的意思。如果當成發誓或婉轉陳述,就不符合老師對學生說話的語氣。
   「予所否者,天厭之!天厭之!」,「予」,是我的意思,指孔子本身。「否」和「厭」有多種解釋。其中有一說,「否」是不對的意思,「厭」是棄捨,整句是說,如果我做了不對的事,上天就捨棄我吧!上天就捨棄我吧!
    另有一說,「否」是時運乖舛不濟的意思,也就是「否極泰來」的否字,「厭」是閉塞。整句是說,我所遭遇乖舛的時運,是上天要閉塞我呀!是上天要閉塞我呀!這種說法比較平和。
    以上這兩種說法,都不算圓滿,我們只能闕疑,不必先妄下定論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

1. 父子爭國之事, 早在春秋衛國已見, 父放逐, 子得位, 而父復返, 不獨宋朝.

2. 蒯聵是其"父",他的下場如何?
「蒯聵為衛靈公的庶子,因謀害嫡母南子事敗,蒯聵逃到晉國依附趙簡子。

靈公意圖傳位予小兒子公子郢,公子郢尊重禮法,不肯。靈公死後,公子郢與南子協議,立蒯聵之子公孫輒為君,是為衞出公。

蒯聵在趙簡子協助之下,想回國驅逐兒子出公,但遭到出公攻打,史稱「父子爭國」。蒯聵聯絡胞姊「伯姬」,綁架孔悝(即伯姬之子,蒯聵的外甥),以逼迫孔悝反叛出公,過程中殺死了來援助孔悝的子路,孔悝最後同意協助蒯聵,出公逃亡。蒯聵登位,是為衞後莊公。

衛後莊公即位之後,與趙簡子失和,遭到趙簡子討伐,趙簡子罷黜了衞後莊公,改立公孫班師。不久,衛後莊公又回國驅逐了班師,繼續為君。

衞後莊公不久因討伐衛國大夫石圃,事敗而逃亡,後被己姓之戎所殺。」

蒯聵尋求趙簡子協助,又私下串通孔悝,最後兒子出逃而登位。不過很快和趙簡子失和,又遭到討伐......之後又回國驅逐班師,復位。

再看多一點:

蒯聵得以篡位,是為衛後莊公,而其後與晉國交戰,晉將趙鞅立(即趙簡子)公孫般師為衛君(1.公孫般師),後莊公出逃。齊國討伐衞國,俘虜了般師,改立公子起為君,是為衛君起(2.衛君起)。

(晉軍撤退,衛後莊公回國且役使百姓沒有節制,並想驅逐石圃。十一月十二,石圃帶領工匠討伐后庄公,后庄公關上門求饒命,石圃不答應。后庄公帶着兒子太子疾、公子青跳北牆出逃,摔斷了腿。太子疾、公子青被戎州人所殺。衛後莊公投奔戎州己氏,也被殺死。)

衞君起元年(前477)時,大夫石曼尃兵變,衞君起流亡齊國。衛後莊公之子衞出公(3.蒯聵子)又從齊國返回衞國,擔任國君,驅逐石曼尃(石圃)。

前470年,大夫褚聲子與出公因細故爭執,驅逐出公,出公逃亡,其叔父公子黔自立為君,是為衞悼公。次年出公在越、魯、宋三國支持下回國,卻被大夫們抵抗而不敢入城,最後死在越國。(3.蒯聵子亡)

結論是衛國很亂。


任人 發表於 2023-11-6 10:18:02

子曰:「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」

孔子說:「對於德性不肯反省修正;學問不願講習討論;聽到合義該做的事,不能立刻遷移到合義的事上;有了過失不能改掉,正是我所憂愁擔心的四件事呀!」
   「德之不修」,「直心」是「德」的古字,直在上,心在下,表示一起心動念就要往正直的方向走,這樣才是有德。假使心念邪曲不正,就要警覺修正,使心念回復正直,這就是修德的工夫。

這裡的直心,便是知行合一。心一動念,動作隨之而往,良能隨良知而運。
修德功夫,應該涉及鍛煉這心的作用。就像運動鍛煉肌肉,心也要鍛煉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12-12 12:03:19

   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「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!」

   
論語簡說(一六一)
    孔子在齊國聽到《韶樂》,並且跟著學習。在三個月的學習當中,每天專注在《韶樂》裡,竟然吃肉卻感覺不到肉的美味。孔子感歎說:「實在無法想像創作音樂,可以達到《韶樂》這般美妙的境界呀!」
   「子在齊聞《韶》」,「韶」,是舜王的音樂,敘述舜王教化的大德。孔子當時是東周時期,舜王的後代被周朝封在陳國,所以《韶樂》理當是保存在陳國,那為何孔子卻在齊國聽到了《韶樂》呢?因為陳國公子陳完逃奔到了齊國,就把《韶樂》一併帶來。「聞《韶》」,是孔子不只聽到《韶樂》,還跟著學習《韶樂》。
   「三月不知肉味」,「三月」,代表學習的一個階段,並非一定是九十天。「不知肉味」,一般人飲食中,視肉為美味。孔子此時連肉的美味,都感覺不到,可見一心專注在學習《韶樂》之中,食而不知其味呀!
   「曰:『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!』」,「圖」,計度、想像的意思。「為」,是創作的意思。「斯」,指《韶樂》的美妙。《尚書》記載舜王任用賢能,以禮建立秩序井然的政治,樂官夔創作了《韶樂》,敘述舜王得天下來自揖讓的美德,朝廷官員恪守職責,上下勤勤懇懇,一片和諧,呈現出舜王治理功成的太平景象。這樣和善的《韶樂》一演奏,感動了百獸群舞,靈鳥鳳凰也飛來跳舞,儀容優雅。在《論語.八佾》篇中,孔子也盛讚《韶樂》盡美又盡善呀!這麼美善的《韶樂》,一般人常常是淺嘗輒止,孔子是沉潛鑽研,層層深入。三個月期間,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當中,浸潤涵泳,造訪了《韶樂》的精深美善,感受到舜王的大德化民,對《韶樂》的創作,孔子心中,不由得興起了無比的讚歎呀!
    戰國諸侯當中,魏文侯算是最愛好先王的古樂了。他身穿禮服,恭敬聆聽先王的古樂,卻不知不覺的昏昏欲睡。聽到了鄭、衛的音樂,非常喜愛,忘了疲倦,不想休息。子夏聽魏文侯這番感受,不敢認同,為魏文侯分析:中正和平的古樂,可以導引君子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;曲折浮濫、急切煩瑣的鄭、衛之音,使人心思姦邪,沉溺而不能自拔。子夏勸魏文侯對音樂要謹慎選擇,否則上行下效影響深遠。魏文侯,內心深處還是嗜好鄭、衛的靡靡之音,難怪中正和平的古樂就漸漸淪喪,風氣也越變越澆薄了。

///

《韶樂》能呈現出舜王治理太平景象,甚至能感動禽獸,可惜這樣的音樂已經失傳。
魏文侯內心喜歡曲折浮濫、急切煩瑣的鄭、衛之音,讓我想起有些人喜歡古典音樂,聽不得流行曲。
不過現代影響心思的東西何其多?

又,大概可從一個人的音樂表單中聽到一些內在的心思。
頁: 1 2 [3] 4
查看完整版本: 讀論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