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人 發表於 2023-2-6 08:56:57

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對五臟之不同。

又云「春為陽中,於藏值脾,脾為尊」者,以祭戶之時,脾腎俱有,先用脾以祭之者,以春為陽中,於藏值脾。脾既春時最尊,故先祭之,脾為尊也。所以春位當脾者,牲立南首,肺祭在前而當夏也,腎最在後而當冬也。從冬稍前而當春,從腎稍前而當脾,故春位當脾。從肺稍卻而當心,故中央主心。從心稍卻而當肝,故秋位主肝。此等直據牲之五藏所在而當春夏秋冬之位耳。若其五行所生,主五藏,則不然矣。故《異義》云:「《今文尚書》歐陽說:肝,木也;心,火也;脾,土也;肺,金也;腎,水也。《古尚書》說:脾,木也;肺,火也;心,土也;肝,金也;腎,水也。許慎按:《月令》『春祭脾,夏祭肺,季夏祭心,秋祭肝,冬祭腎』。」與《古尚書》同。鄭駮之云:「《月令》祭四時之位,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。冬位在後而腎在下,夏位在前而肺在上,春位小前故祭先脾,秋位小卻故祭先肝。腎也、脾也,俱在鬲下。肺也、心也、肝也,俱在鬲上。祭者必三,故有先後焉,不得同五行之氣,今醫疾之法,以肝為木,心為火,脾為土,肺為金,腎為水,則有瘳也。若反其術,不死為劇。」如鄭此言,五行所主,則從《今文尚書》之說,不同許慎之義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2-6 09:04:31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2-6 09:33 編輯

既欲推天道以明人身,則如四時有前後,繪一圓形,以冬至為後,夏至為前,春分為小前,秋分為小卻,位成矣。

「所以春位當脾者,牲立南首,肺祭在前而當夏也,腎最在後而當冬也。從冬稍前而當春,從腎稍前而當脾,故春位當脾。從肺稍卻而當心,故中央主心。從心稍卻而當肝,故秋位主肝。此等直據牲之五藏所在而當春夏秋冬之位耳。」
此段讀之有陰陽離合論的味道。

「帝曰: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。歧伯曰: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衝,太衝之地,名曰少陰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,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名曰陰中之陽。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,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。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,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是故三陽之離合也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。

帝曰:願聞三陰。歧伯曰: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,然則中為陰,其衝在下,名曰太陰,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。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,少陰根起於涌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,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。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。搏而勿沈,名曰一陰。陰陽

任人 發表於 2023-2-6 09:10:36

鄭駮之云:「《月令》祭四時之位,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。冬位在後而腎在下,夏位在前而肺在上,春位小前故祭先脾,秋位小卻故祭先肝。腎也、脾也,

此四時之位,與五臟之上下次之 相聯繫也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2-6 09:25:03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2-6 09:37 編輯

「先用脾以祭之者,以春為陽中,於藏值脾。脾既春時最尊,故先祭之,脾為尊也。所以春位當脾者,牲立南首,肺祭在前而當夏也,腎最在後而當冬也。」

「從冬稍前而當春,從腎稍前而當脾,故春位當脾。從肺稍卻而當心,故中央主心。從心稍卻而當肝,故秋位主肝。此等直據牲之五藏所在而當春夏秋冬之位耳。」

腎在最後,五臟最下,冬天在四時最後,所以腎當冬。
肺在五臟最高處,夏天在四時最前,所以肺當夏。

腎稍前是脾,冬天稍前是春天,故春位當脾。
從肺稍卻,向後退,是心。這是中央主心。
從心稍卻,向後退,是肝,所以秋位主肝。

五臟的高下,與天地之道當有相聯處。但這是古文尚書。如此直觀地按照位置去五臟配四時,問題出在那裡?或者說,這種配對是有其道理,但有些地方欠了,或只表達了天道下達人身的一部分,這部分未足以成為醫家大統,經內經後有更為重要的道理,而改易其法。古法亦非不留,或許留在了經脈、三陰三陽開闔樞處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2-11 19:16:54

太平廣記:

思邈既有推步導養之術。照鄰與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、孟詵。皆執師資之禮。嘗問思邈曰。名醫愈疾。其道何也。思邈曰。吾聞善言天者,必質於人;善言人者,必本於天。故天有四時五形,日月相推,寒暑迭代。其轉運也,和而為雨,怒而為風,散而為露,亂而為霧,凝而為霜雪,張而為虹霓。此天之常數也。人有四肢五臟,一覺一寐,呼吸吐納,精氣往來。流而為榮衛,彰而為氣色,發而為音聲,此亦人之常數也。陽用其精,陰用其形,天人之所同也。及其失也,蒸則為熱,否則生寒,結而為瘤贅,隔而為癰疽,奔而為喘乏,竭而為焦枯,診發乎面,變動乎形。推此以及天地,亦如之。故五緯盈縮,星辰錯行,日月薄蝕,彗孛流飛。此天地之危診也。寒暑不時,此天地之蒸否也。石立土踊,此天地之瘤贅也。山崩地陷,此天地之癰疽也。奔風暴雨,此天地之喘乏也。雨澤不降,川澤涸竭。此天地之焦枯也。良醫導之以藥石,救之以針灸。聖人和之以至德,輔之以人事。故體有可消之疾,天有可消之災。通乎數也。照鄰曰。人事如何。思邈曰。膽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圓而行欲方。照鄰曰。何謂也。思邈曰。心為五臟之君。君以恭順為主,故心欲小。膽為五臟之將。將以果決為務,故膽欲大。智者動象天,故欲圓。仁者靜象地,故欲方。《詩》曰。如臨深淵。如履薄氷。為小心也。赳赳武夫,公侯干城,為大膽也。傳曰。不為利回,不為義疚,仁之方也。《易》曰。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』。智之圓也。照鄰又問。養性之道,其要何也。思邈曰。天道有盈缺,人事多屯厄。苟不自慎而能濟於厄者。未之有也。故養性之士,先知自慎。自慎者,恒以憂畏為本。《經》曰。人不畏威,天威至矣。憂畏者,死生之門,存亡之由,禍福之本,吉凶之源。故士無憂畏則仁義不立,農無憂畏則稼穡不滋,工無憂畏則規矩不設,商無憂畏則貨殖不盈,子無憂畏則孝敬不篤,父無憂畏則慈愛不著,臣無憂畏則勳庸不建,君無憂畏則社稷不安。故養性者,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理,形躁而不寧,神散而氣越,志蕩而意昏。應生者死,應存者亡,應成者敗,應吉者凶。夫憂畏者,其猶水火不可暫忘也。人無憂畏,子弟為勍敵,妻妾為寇仇。是故太上畏道,其次畏天,其次畏物,其次畏人,其次畏身。憂於身者,不拘於人,畏於己者,不制於彼。慎於小者,不懼於大。戒於近者,不懼於遠。能知此者,水行蛟龍不能害,陸行虎兕不能傷。五兵不能及,疫癘不能染。讒賊不能謗,毒螫不加害。知此則人事畢矣。

//////
孫思邈此答亦透天人相應之妙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2-12 22:03:28

最近看看自己的臉容,居然好像是土型人。
有兩三年較像木型人,還以為自己也近水,不過現在心態變了,不知道黃帝內經時期的陰陽二十五型人是否流動的?抑或有一兩個為主?

任人 發表於 2023-2-20 22:46:48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2-20 22:50 編輯

與朋友聊天。

約莫看過一位朋友寫,黑格爾認為聖神在歷史中行進。

看中醫史時,一直覺得歷朝歷代皆有大醫,這是天心在行進。(錢穆國史大綱亦有論)
但各朝不同,不同醫家又囿於一時一地一病,各立家法,使道術為天下裂。有時想學韓愈重立道統,找到各家最精華與相傳相承之處。又想學天臺宗作出綜和消化的判教系統,能清晰看透他們互相出入,互相關聯處。
雖然不算很有頭緒,也就慢慢做,看能做出什麼。

另外,最近看到禮記看到黃帝內經的變化,現代中醫應該不怎看六經、禮記,我來試試能看出什麼東西來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2-20 22:47:12

我想看看天心如何在歷代大醫身上體現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2-24 11:54:10

五運六氣,也算是彌綸天地之道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2-26 14:22:40

咖啡能提神,但神是不會無中生有的。

神屬火,如臘燭的光芒,光容易看到,令人忽略蠟燭本身。
人身三寶,一般講精氣神。
頁: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[18]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
查看完整版本: 讀醫隨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