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人 發表於 2023-6-20 23:40:21

以前的論文幾句,稍作記下:

「欲以《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》中的損、益、中道表各家思想之多、雜、對立之意。」

「則告子所謂⋯⋯人果能求得客觀外在義之所在⋯⋯而不動心。」。參見唐君毅著:中國哲學原論 原道篇,p.252

任人 發表於 2023-6-23 16:19:34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6-23 16:21 編輯

聽人說,以前有龍舟,女士的叫鳳艇,現在男女混合賽,都划龍舟,真是陰陽混合的年代。

不過也是好事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6-24 23:17:15

// 總而言之,物自身的世界,是難以得知的。個人只是憑主觀形成一個表象世界,但因為我們的思考結構相同,所以看到的是同一個世界。
康德如此的詮釋意味著什麼呢?意味著在克服「唯理論」和「經驗論」問題的同時,還合併了這兩種理論。
現在,真理不是從外面世界的「經驗」中,或從自己內在主觀的「理性」中尋找,而是得從「主體的判斷形式」中來尋找。唯理論者所說的「理性」,容易掉進主觀的獨斷作為裡,十分危險;經驗論者所說的「經驗」,因為無法認知「物自身」,所以也不可能成立。但因為大家的思考結構一致,所以可以憑藉分析我們的思考形式來達到真理。
那麼所有人一致擁有的「主體判斷形式」是什麼呢?康德將「主體判斷形式」分為「感性」和「理性」兩種形式。感性是指時間和空間,康德認為,時間和空間並不實際存在於外面的世界,而是認知主體所具有的一種形式結構。而理性則包括了十二個範疇,這稱為「康德十二範疇」。看起來似乎很嚇人,但為了有興趣的讀者,我在下面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圖表。感性和理性都是人類所具有的最基本認知框架,每一個人都有,所以我們看出去的世界,不是各自不同的主觀世界,而是一起看著一個類似的世界,這下可以安心了。
///

神奇地,我覺得如果借用上述的「認知主體所具有的一種形式結構」、「理性則包括了十二個範疇」,我認為八卦可以視為天地的八個範疇,而古人看出去世界,是共用着這八個最基本的認知框架。

不過隨着世代變化,高樓大廈密佈遮蓋了山峰,人們看電視比太陽與月亮更多,四季的變化不及電視劇的吸引,我們開始與這些認知框架失去聯繫,漸漸變得陌生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6-24 23:18:55

看到別人描述康德的理性形式,量有統一性、多樣性、全體性;樣式有可能性、不可能性、必然性、偶然性。

想起以前看數理邏輯,模態邏輯,也有着用這種方式來看世界的想法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6-24 23:24:40

///
照程頤的說法﹐理是永恆的﹐不可能加減。他說﹕“這上頭更怎生說得存亡加減。是它 元無少欠﹐百理具備。”(《遺書》卷二上)又說﹕“百理具在平鋪放著。幾時道堯盡君道﹐ 添得些君道多﹔舜盡子道﹐添得些子道多。元來依舊。”(同上)程頤還將“形而上”的世界 描寫為“衝漠無朕﹐萬象森然”(同上)。它“衝漠無朕”﹐因為其中沒有具體事物﹔它又 “萬象森然”﹐因為其中充滿全部的理。全部的理都永恆地在那裏﹐無論實際世界有沒有它 們的實例﹐也無論人是否知道它們﹐它們還是在那裏。
///

依陽明的說法,這些理還是藏於心,事君,事父之理,皆需從心中求。百理平鋪,高懸於天,卻又藏在於心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6-25 20:22:29

本帖最後由 任人 於 2023-7-10 19:58 編輯

前述元始天尊表的是乾元,而這股乾元在我們身上。

就此而言,道教根底上還是自力宗教。
道也不是向外求,而從心中求。
當然,這是個人見解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6-25 20:36:26

白玉蟾主張性命雙修。他在《無極圖說》中謂:「道也,性與命而已。性無生也,命有生也。無者萬物之始也,有者萬物之母也。一陰一陽之謂道,生生不窮之謂易。易即道也。」

生生不窮之謂易,可說是他對「生生之謂易」的注解?

任人 發表於 2023-6-25 20:40:46

心竟恁地歌 - 宋代·白玉蟾
「人身只有三般物, 精神與氣常保全。 其精不是交感精, 廼是玉皇口中涎。 其氣即非呼吸氣, 乃知卻是太素煙。 其神即非思慮神, 可與元始相比肩。」

人身有神,可與元始相比肩,終亦是向內求,不假於外,自身有之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6-26 14:43:37

既然「元者善之長」,那我還是覺得孟子講性善是對的,也不太理解王陽明講無善無惡心之體。

任人 發表於 2023-6-26 22:58:32

真誠是自我的完善,道是自我的引導。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,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。

譯文解中庸,當中一句「道是自我的引導」,這句讓我醒一醒。總覺得以前看道德經,看道教經書,沒看到道的這一面。
頁: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[38]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
查看完整版本: 一息尚存